孟郊的诗为何如此“寒瘦”?其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是否公允?
一、孟郊诗歌的“寒瘦”特质及其成因
孟郊诗歌的“寒瘦”风格主要体现在意象选择、情感基调与语言形式三个层面。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及审美追求密切相关。
(一)“寒瘦”风格的具体表现
1. 意象系统的“寒苦”化
孟郊诗中大量使用秋虫、枯木、寒风、破屋、衰鬓等衰颓意象。例如《秋怀》其十五:“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以白发喻寒衣材料,将生理衰老与物质匮乏交织,形成双重寒意。
2. 情感基调的悲苦浓度
《赠崔纯亮》中“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二句,通过味觉通感将人生苦难具象化,开创了中唐“以苦为美”的审美范式。
3. 语言形式的峭硬瘦削
其诗善用单音节词与拗折句式,如《寒地百姓吟》“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动词“烧”与名词“蛾”形成剧烈冲突,打破传统诗歌的韵律平衡,营造出嶙峋骨感。
(二)历史渊源的承变
虽然杜甫已开启“沉郁顿挫”之风,但孟郊将这种倾向推向极致。其《杏殇》借早夭杏花悼亡幼子:“零落小花乳,斓斑昔婴衣”,将生命脆弱与自然物候并置,较之杜甫《春望》更显尖锐痛切。
二、“郊寒岛瘦”并称的文学史逻辑
(一)共同的美学革新
1. 对盛唐气象的反拨
二人在李白“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美与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美之外,开创了以丑为美、以涩为工的审美新径。贾岛“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与孟郊“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秋怀》)皆通过非常规感知重构诗境。
2. 苦吟创作的典范
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提出“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精准概括了中唐诗歌分化期的重要特征。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与孟郊“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共同确立了苦吟派创作范式。
(二)差异中的互补性
| 诗人 | 核心意象 | 语言特质 | 代表诗句 |
|——-|———-|———-|———-|
| 孟郊 | 寒士之困 | 尖锐痛切 |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 |
| 贾岛 | 禅僧之寂 | 冷寂精微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 |
三、历史评价的再审视
(一)并称的合理性
1. 共同奠定中唐诗歌转向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指出:“郊岛并称,非止穷困,实由心僻。”二人共同将诗歌从社会关怀转向内心幽微,为李贺、李商隐的唯美主义开辟道路。
2. 开创性的艺术实验
孟郊《游子吟》虽显温厚,但更多作品如《寒溪九首》采用“冰棱刮耳”的听觉书写,与贾岛“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题长江》)的视觉奇僻,共同拓展了诗歌表现的感知维度。
(二)被简化的艺术多样性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强调:“郊诗自有清醇之作,岛集亦存雄浑之篇”。如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达,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的豪劲,均证明“寒瘦”不能涵盖其全部创作。当代学者袁行霈指出,这个并称实为“抓住主流而忽略支流的批评策略”。
结语
“郊寒岛瘦”的概括虽显锐利,却准确揭示了中唐诗歌从丰腴向骨感的审美转型。孟郊以“寒”为髓的创作,不仅是个体命运的回响,更是诗歌史上一次重要的美学突围。当我们重返《秋怀》《寒地百姓吟》等诗作,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刺穿时空的冷峭力量——这或许正是苏轼这个著名断语历经千年仍具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苏轼《祭柳子玉文》(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查屏球《唐学与唐诗》(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