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是如何配乐演唱的?
概述:诗乐合一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具有天然的血脉联系,“诗为乐心,声为乐体”构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从《诗经》到宋词,古代诗歌始终遵循着”倚声填词“的创作原则,即先有曲调后配文辞。这种诗乐配合的传统形成了中国独有的音乐文学体系,其演唱方式随着朝代更替经历了复杂演变。
周代:《诗经》的礼乐演唱体系
宫廷音乐的规范化
周代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诗经》三百零五篇均可弦可歌。根据《墨子·公孟》记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证实其具有完整的音乐表现形态。
实际案例:《关雎》的演奏规制
– 乐器配置:采用”金石丝竹“组合,编钟定音,琴瑟主旋律,笙箫伴奏
– 演唱形式:“一唱三叹”的叠章结构,每章旋律相同而歌词变化
– 《仪礼》记载乡饮酒礼中《关雎》的演奏:”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乃间歌《鱼丽》,笙《由庚》”
汉代:乐府机构的专业创作
音乐机构的建立
汉武帝设立乐府机关,专门采集民间歌谣并重新配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实际案例:《相和歌》的表演形式
– 演唱方式:采用“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配合模式
– 曲式结构:包含”艳—曲—乱“三部分,前有引子,中有主体,后有尾声
– 著名作品《陌上桑》采用”相和五调”中的平调曲,演唱时需使用节、鼓、箫、笙等乐器
唐代:声诗与燕乐的交融
诗歌音乐的巅峰时期
唐代形成“声诗”体系,近体诗与新兴燕乐完美结合。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被谱入乐府后,成为《阳关三叠》 的经典曲调。
实际案例:《霓裳羽衣曲》的诗乐配合
–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描述:”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迤逦“
– 音乐结构:散序—中序—破,共三十六段,诗歌配合器乐段落交替演唱
– 元稹《连昌宫词》记载李龟年演唱盛况:”飞上九天歌一曲,二十五郎吹管逐”
宋代:词与曲牌的精密对应
词乐体系的完善
宋词是古代诗乐结合的巅峰,“按谱填词”成为创作准则。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宫调、节奏和旋律,如《念奴娇》属大石调,《水调歌头》属中吕调。
实际案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
– 现存唯一宋代词乐谱集,包含17首标注工尺谱的词调音乐
– 《扬州慢》自注:”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谱例显示其采用”清商音阶“,旋律与文字声调精密对应
诗乐分离的历史进程
音乐失传的必然性
由于古代记谱法的简略(如减字谱、工尺谱仅记录音高和指法),以及“重文轻乐”的传承观念,大量曲调在南宋后逐渐失传。至元代,“曲唱” 取代”词唱”,古代诗歌的原始音乐形态最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结语
古代诗歌的配乐演唱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工程,涉及文学、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虽然原始曲调大多失传,但通过文献记载和现存古谱,我们仍能窥见当年”声诗合璧“的艺术盛况。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对中国传统音乐保持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