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汉寿有哪些诗

Random Image

描写汉寿的诗句丰富多样,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汉寿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以及文化底蕴。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诗句:

  1. 古墓铜剑锋影战,龙凤金饼焰照天:这句诗描绘了汉寿丰富的历史遗迹,古墓中的铜剑和龙凤金饼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辉煌历史。

  2. 屈原行吟芷兰间: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屈原在汉寿行吟的情景,展现了汉寿与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深厚渊源,也暗示了这里曾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

  3. 太白邀游诗篇千: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足迹也曾到过汉寿,留下了无数诗篇,这句诗表达了对李白在汉寿留下丰富文化遗产的赞美。

  4. 司马春望海桑田:指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汉寿春望时的感慨,他的《汉寿城春望》诗描绘了汉寿城边春草生、荒祠古墓对荆榛的景象,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5. 沧浪之水绿如蓝:这句诗描绘了汉寿境内沧浪水的清澈碧绿,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6. 汉寿甲鱼誉满天:这句诗则直接点出了汉寿的特产——甲鱼,其美味与声誉早已闻名遐迩。

  7. 洞庭沃野景无边,科技品牌浮眼前。绿色时蔬千百亩,得天独厚敢超先:这句诗描绘了汉寿广阔的洞庭湖平原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及当地在科技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8. 明月浴池,美人如玉;宝台望橘,金垒如山: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汉寿美丽的夜景和丰收的景象,展现了汉寿的自然美景和富饶物产。

  9. 刘定范《扁山》:诗中“万顷烟波阔,湘山入乱流。蛟龙随出没,日月互沉浮。”等句,描绘了洞庭湖中小岛扁山的壮丽景色和丰富传说。

  10. 吕洞宾《梅溪晓望》:作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游览汉寿县境内的鹿溪(又称梅溪)时,写下了“婆娑睡眼望山凹,非雾非烟景四郊。一幅鲛绡不收拾,被风卷去挂树梢。”的诗句,赞美了鹿溪的晨景。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诗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汉寿的美景和风情,这些诗句共同构成了汉寿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底蕴。汉寿,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吟咏。

(1)
上一篇 2024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24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 有关诗词的诗句,哪些最富文学韵味?

    有关诗词的诗句,其文学韵味往往体现在语言的精炼、意象的丰富、情感的深沉以及意境的深远上。以下是一些最富文学韵味的诗句,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诗词作品,展现了诗词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诗以壮阔的景象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长江的奔腾,意境深远,情感深沉,富有强烈的文学感染力。 苏轼《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2024年12月23日
    1700
  • 诗山风俗中的诗词传统有哪些?解码地域文化中的诗性基因

    诗山风俗中的诗词传统有哪些?解码地域文化中的诗性基因 一、诗山风俗的诗词传统概述 诗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风俗中蕴含深厚的诗词传统。这种传统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仪式中,更通过口头传诵、碑刻题咏、节庆活动等形式代代相传。诗山的诗词传统是地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诗山风俗中的诗词表现形式 1. 节庆诗词吟诵 在诗…

    2025年4月23日
    1010
  • 多情自古空余恨是哪首诗?

    多情自古空余恨:出处与文学解析 # 一、诗句出处考据 “多情自古空余恨”并非出自古典诗词,而是清代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该句常被误认为是唐诗宋词,实为晚清文人创作。 # 1.1 原始文本 此句出自清代魏秀仁(1818-1873)的长篇小说《花月痕》第十五回:>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 …

    2025年6月26日
    700
  • 风霜压我两三年出自哪首诗?

    风霜压我两三年:出处、释义与文学应用 一、诗句出处考据 “风霜压我两三年”并非出自古典诗词,而是现代网络流行语句,常被误认为古代作品。其风格模仿了传统诗词的苦难叙事,但实际源自当代网友的创作,后经社交媒体传播广为人知。 常见误传来源 1. 误认为苏轼作品:因苏轼《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意象,部分网友将两者关联,但无文献支持。2. 与陆游诗混淆:陆…

    2025年6月26日
    730
  • 诗经农事诗有哪些?上古农耕文化的诗歌印记

    《诗经》农事诗有哪些?上古农耕文化的诗歌印记 一、《诗经》中的农事诗分类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大量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作品,其中农事诗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上古农耕技术的细节,更展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劳动生活的赞美。根据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农业祭祀诗:如《周颂·丰年》《小雅·楚茨》,描写丰收后祭祀神灵的场景。2. 农耕劳…

    2025年4月10日
    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