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含有“春”的诗句,你能列举几首?

Random Image

古诗中含有“春”的诗句众多,以下是部分著名的诗句及其出处:

  1. 《春夜喜雨》·杜甫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 《元日》·王安石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 《泊船瓜洲》·王安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 《滁州西涧》·韦应物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 《次元明韵寄子由》·黄庭坚

    •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6. 《春晓》·孟浩然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7. 《金门答苏秀才》·李白

    •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8. 《晚春二首·其一》·韩愈

    •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9. 《春思》·李白

    •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0. 《登池上楼》·谢灵运

    •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11.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2. 《咏柳》·贺知章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3. 《月夜/夜月》·刘方平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4. 《游子吟》·孟郊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5. 《鸟鸣涧》·王维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6. 《绝句二首》·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7. 《相思》·王维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18.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9. 《春日》·朱熹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 《江南春》·杜牧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感悟。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5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5日

相关推荐

  • 描写成都的名句你知道哪些?

    成都,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诗作赋。以下是一些描写成都的经典名句: 诗句类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赏析:李白以大手笔描绘了成都的壮丽景象,将成都比作天上开出的仙境,万户千门如同画卷中的美景,草树云山如锦绣般美丽,秦川也无法与之相比。 杜甫…

    2024年11月2日
    2520
  • 活水来是哪一首诗?

    活水来是哪一首诗? 1. 诗歌背景与作者 “活水来”并非独立诗名,而是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该诗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开篇,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成为千古名句,阐释了知识更新与思想活力的哲学道理。 2. 重点诗句解析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渠”指代前文的…

    2025年6月27日
    490
  • 第一个字是“城”的诗句,你能接出几句?

    当然可以,以下是一些第一个字是“城”的诗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句诗描绘了长安城巍峨的城阙与辽阔的三秦之地相互映衬,风烟迷茫中遥望着蜀地的五大渡口。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 李商隐《沈园二首·其一》这句诗以斜阳和画角声起兴,表达了诗人对故地沈园变迁的感慨。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 李白《沙丘城下…

    2024年12月14日
    1840
  •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一、外形之美:自然的艺术杰作 白鹭的外形堪称大自然的艺术品,其优雅的线条和纯净的白色羽毛,仿佛一首视觉上的诗。– 案例:郭沫若在《白鹭》中写道:“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这种恰到好处的比例,正是诗歌中“炼字”的体现。– 重点内容…

    2025年6月26日
    530
  • 蒋捷的词中,有何人生感慨?

    蒋捷的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感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与亡国之痛 蒋捷生活在宋末元初,亲历了国破家亡的沧桑变故。他的词中常常流露出对故国的深切缅怀和亡国之痛。例如,在《女冠子·元夕》中,他通过今昔元宵节的对比,表达了对故国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当前萧索景象的哀叹。又如《一剪梅·舟过吴江》中,他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故国不在的…

    2025年1月2日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