箢篼怎么读?这个字的发音你掌握了吗?

Random Image

箢篼的读音与基本解释

1. 箢篼(yuān dōu)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uān dōu。其中,“箢”读作yuān,声调为第一声;“篼”读作dōu,声调为第一声。
2. 箢篼通常指的是一种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容器,主要用于盛放物品或作为农具使用。这种工具在中国南方农村地区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3.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箢篼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筐状器具”,其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有较强的耐用性和实用性。

箢篼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4. 箢篼作为一种传统农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汉书·食货志》中,就有关于竹编器具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广泛使用竹制品进行农业生产。
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箢篼不仅是劳动工具,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在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中,箢篼常被用作装饰品或祭祀用具,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6.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箢篼的制作工艺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当时的竹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箢篼的样式也更加多样化。

箢篼的现代应用与保护

7.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箢篼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它仍然是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例如,在云南西双版纳,箢篼被广泛用于采摘茶叶和运输农产品。
8.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手工艺,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近年来加大了对箢篼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力度。例如,2018年,贵州省将箢篼编织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举办了多场展览和培训活动。
9. 此外,箢篼的环保特性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关注。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制成的器具,箢篼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当今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箢篼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劳动智慧的体现。掌握其正确的读音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0)
上一篇 2025年3月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9日

相关推荐

  • 劝学篇是出自哪位大家的著作?

    劝学篇是出自哪位大家的著作? 引言 《劝学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文献之一,其内容深刻,影响深远。然而,关于《劝学篇》的作者,许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本文将详细探讨《劝学篇》的作者及其背景,并通过实际案例说明其重要性。 《劝学篇》的作者 《劝学篇》出自荀子的著作《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2025年3月23日
    1420
  • 刈怎么读音?这个词有什么含义?

    刈怎么读音?这个词有什么含义? # 一、刈的读音 “刈”的拼音是 yì,属于第四声(去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注音为 /i⁵¹/(国际音标),与“义”“艺”等字同音。常见错误:部分人误读为“gē”(割)或“yā”(压),需特别注意。 — # 二、刈的含义与用法 # 1. 基本释义 “刈”的本义是 用刀具割取(草、谷物等),如:–…

    2025年4月3日
    1380
  • “一个”用英文怎么读?

    “一个”在英文中的读法是 “one”(发音为 /wʌn/)。 发音解析: 音标: /wʌn/ 是 “one” 的音标,表示其发音。 发音部位和方法: w:双唇收圆并稍突出,舌后部抬起,接近软腭,发音时声带振动。这个音在 “one” 中虽然写作 /w/,但在实际发音中,它与后面的元音 /ʌ/ 紧密相连,几乎不单独发出明显的 /w/ 音。 ʌ:舌中部抬起,舌位较…

    2025年2月8日
    1200
  • 范进中举的故事出自哪部作品?

    范进中举的故事出自哪部作品? 引言 范进中举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它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本文将探讨范进中举的故事出自哪部作品,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范进中举的故事 范进中举的故事出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通过对儒林人物的刻画,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风气的腐败。 故…

    2025年3月23日
    1630
  • 肇州县怎么读?地名发音教学!

    肇州县怎么读?地名发音教学! 地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发音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文化交流的基础。今天,我们将重点讲解肇州县的正确发音,并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 一、肇州县的正确发音 肇州县的拼音为 Zhào zhōu xiàn。以下是每个字的发音分解: 1. 肇(Zhào):声母为 zh,韵母为 ào,发音类似于“照”。2. 州(zhō…

    2025年3月22日
    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