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赌气的诗有哪些?东坡居士的牢骚与豁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坛的巨擘。他的诗词以豪放洒脱著称,但也不乏因政治挫折或生活困境而写的“赌气”之作。这些诗既展现了苏轼的牢骚与不满,又透露出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的“赌气”诗:政治失意下的宣泄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又辗转惠州、儋州。在逆境中,他常以诗抒怀,其中不乏带有“赌气”色彩的作品。
1. 《初到黄州》
>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重点分析:
– 表面写黄州风物之美,实则暗含自嘲。“为口忙”双关,既指谋生,也暗讽自己因言论获罪。
– 后两句以“鱼美”“笋香”强作豁达,实则是对贬谪命运的无奈反抗。
2. 《洗儿诗》
>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重点分析:
– 这是苏轼因政治打击后的愤懑之作。“聪明误一生”直指自己因才华招祸。
– 末句“愚且鲁到公卿”是反讽,暗批官场庸人得志的现象。
二、牢骚中的豁达:东坡的自我开解
苏轼的“赌气”诗并非一味抱怨,而是通过幽默、自嘲化解郁结,体现其精神境界。
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重点内容:
– 此词写于贬谪期间,表面写雨中漫步,实则表达对政治风雨的蔑视。
– “谁怕”二字,既是赌气式的挑衅,也是豁达的宣言。
2. 《惠州一绝》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重点分析:
– 被贬惠州后,苏轼借荔枝之美“赌气”回应朝廷:“你们贬我,我偏要活得痛快!”
– 以轻松笔调化解苦难,展现其乐观本性。
三、总结:赌气背后的文人风骨
苏轼的“赌气”诗是其复杂性格的缩影:
1. 政治失意时,他以诗发牢骚,如《洗儿诗》;
2. 逆境中,又以豁达自我开解,如《定风波》。
重点结论:这些诗不仅是文学佳作,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用幽默对抗命运,用豁达消解苦难。正如林语堂评价:“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