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巫山美景的诗有哪些?在诗词中遇见山水画卷

Random Image

在诗词中遇见山水画卷:描写巫山美景的诗有哪些?

巫山,位于重庆市东部,地处长江三峡腹地,以其险峻的山势、秀美的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被其壮丽景色所倾倒,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巫山的自然之美,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一、巫山十二峰:诗词中的自然奇观

巫山十二峰是巫山最著名的自然景观,十二座山峰形态各异,宛如仙境。历代诗人对其多有吟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虽然以爱情为主题,但开篇两句却以巫山的云沧海的水作为比喻,形容爱情的专一和至高无上。巫山的云被诗人视为世间最美的云,足以说明巫山景色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

除了元稹,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写下《巫山枕障》:

> 巫山枕障画难成,十二峰前月正明
> 神女去已久,云雨空含情

诗中,“十二峰前月正明”描绘了巫山十二峰在月光下的静谧之美,而“云雨空含情”则化用了巫山神女的传说,为巫山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二、巫峡:诗词中的险峻与壮美

巫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最险峻的峡谷,两岸峭壁林立,江水湍急,景色极为壮观。唐代诗人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写道: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诗中,“巫山巫峡气萧森”一句,生动地刻画了巫峡的萧瑟与险峻,而“江间波浪兼天涌”则进一步渲染了江水的汹涌澎湃,展现了巫峡的壮美与震撼。

宋代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也对巫峡的险峻有所描述: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十二峰头秋草黄,冷烟寒月过瞿塘

诗中,“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借用古谣,表达了行旅之人的孤寂与哀愁,而“冷烟寒月过瞿塘”则描绘了巫峡夜晚的凄清与寒冷,进一步烘托了巫峡的险峻与神秘。

三、巫山神女:诗词中的浪漫传说

巫山神女的传说是巫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巫山神女是西王母的女儿,名叫瑶姬,曾帮助大禹治水,后化作神女峰,守护着巫山。历代诗人对巫山神女多有吟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

《高唐赋》中写道:

>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这两句诗描绘了巫山神女变幻莫测的形象,她早晨化作朝云,傍晚化作行雨,日夜守护着巫山。后世诗人常常用“云雨”来指代巫山神女,也用来比喻男女之情。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也化用了巫山神女的传说: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中,“蓬山”指代仙境,暗指巫山神女所居之处,而“青鸟”则是西王母的信使,进一步暗示了巫山神女的传说。

四、其他描写巫山美景的诗词

除了上述诗词,还有许多其他诗人也写过描写巫山美景的诗篇。例如:

*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巫山地区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而“道是无晴却有晴”则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双关,表达了女子对情郎的复杂情感

* 唐代诗人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
>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诗中,“杨柳渡头行客稀”一句,描绘了巫山地区渡口的宁静与荒凉,而“唯有相思似春色”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五、总结

巫山的美景,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有的描绘其险峻与壮美,有的吟咏其浪漫传说,有的则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这些诗词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巫山美景的独特视角,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建议: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巫山的美景和文化,可以阅读《巫山县志》、《三峡文化》等书籍,或者亲自去巫山旅游,亲身感受其魅力。

(0)
上一篇 2025年6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6月1日

相关推荐

  • 陈著最有名的诗是哪首?

    陈著最有名的诗是哪首? 一、陈著及其诗歌地位 陈著(1214-1297),字子微,号本堂,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其诗作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反映了宋末动荡时期文人的忧患意识。在现存400余首诗中,《沁园春·丁酉岁感事》被公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二、代表诗作《沁园春·丁酉岁感事》解析 1.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时值元军攻破临安后的危急…

    2025年6月26日
    670
  • 解落三秋叶是哪首诗?

    解落三秋叶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作者 “解落三秋叶”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五言绝句《风》。全诗如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以“风”为主题,通过自然现象展现其力量与变化,是唐代咏物诗的经典之作。 二、诗句解析与艺术特色 1. “解落三秋叶”: – “解落”意为吹落,生动描绘秋风扫落叶的景象。 &…

    2025年6月28日
    670
  • 浮光掠影出自哪首诗?

    浮光掠影的出处与文学应用探析 一、成语”浮光掠影”的原始出处 “浮光掠影”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唐代诗人褚亮的《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这两句诗生动描绘了水面光影的瞬息变化,成为后世”浮光掠影”这一成语的雏形。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文豪陆游在《老学庵笔记》…

    2025年6月28日
    580
  • 北宋开封有哪些水流诗?汴河两岸的都市诗歌地理

    北宋开封的水流诗与都市诗歌地理 一、北宋开封的水系与诗歌创作背景 北宋开封(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其水系发达,尤以汴河为核心,形成了“四水贯都”的格局(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这些河流不仅是交通命脉,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催生了大量以水流为载体的都市诗歌。 重点内容:汴河作为漕运主干,连接南北,其两岸的繁华景象成为诗歌中“都市性”与“自然…

    2025年5月8日
    1090
  • 《苔》诗赏析:这首诗有哪些独特之处?

    《苔》诗赏析:这首诗有哪些独特之处? # 一、独特的意象选择:苔藓的象征意义 《苔》以苔藓这一微小植物为核心意象,突破了传统诗歌中常见的高洁花卉(如梅兰竹菊)的审美范式。苔藓生长在阴暗潮湿处,常被视为卑微、不起眼的生命,但诗人却赋予其“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顽强生命力。这种对边缘化意象的审美挖掘,体现了清代诗人袁枚对自然万物平等观…

    2025年6月10日
    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