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字结尾的诗有哪些?古典诗词中的尾字韵律美学

Random Image

古典诗词中的尾字韵律美学:以“墟”字结尾的诗为例

一、“墟”字的意象与韵律特点

“墟”在古典诗词中多指废墟、村落或荒凉之地,如“丘墟”“荒墟”,自带苍茫、怀古的意境。其发音为“xū”,属平声韵(《平水韵》上平六鱼部),音调悠长低沉,适合表达哀婉、寂寥之情。

二、以“墟”字结尾的经典诗例

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重点分析:末句“终当归空无”虽未直接以“墟”结尾,但“空无”与“墟”的意象相通,全诗通过荒废的村落(墟)表达世事无常的哲思。

2. 杜甫《禹庙》

>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此诗虽未以“墟”结尾,但“荒庭”“古屋”等意象与“墟”的意境高度契合,体现杜甫对历史遗迹的苍凉感怀。

3.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重点内容:末句“日暮欲何之”的“之”与“墟”同属平声韵,通过日暮荒原(墟)的隐喻,烘托英雄末路的悲凉。

三、“墟”字结尾的韵律美学

1. 情感强化:平声“墟”字拖长音调,增强余韵,如陶渊明诗中的“终当归空无”,以虚寂之音收束全篇
2. 意象统一:与“落日”“荒庭”“古墓”等意象组合,形成完整的苍茫画面。
3. 哲理性收尾:常见于怀古诗,通过“墟”暗示繁华消逝,如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虽未用“墟”,但鹧鸪飞处即荒墟)。

四、延伸思考

“墟”字结尾的诗虽不多见,但其音韵与意境的独特结合,为古典诗词提供了一种深沉的美学范式。类似韵脚(如“余”“疏”“居”)亦常出现在同一主题中,形成苍凉悠远的艺术效果

案例补充:王维《渭川田家》中“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虽未用“墟”,但“式微”暗指村落衰败(《诗经·邶风·式微》),可视为“墟”的意象延伸。

(0)
上一篇 2025年6月15日
下一篇 2025年6月15日

相关推荐

  • 杜甫最著名的三首诗?

    杜甫最著名的三首诗及其艺术特色 # 一、杜甫诗歌的文学地位 杜甫(712-770)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作品以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其诗歌创作高峰期正值安史之乱(755-763),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使其作品具有史诗级的文献价值。 # 二、最具代表性的三首经典 ## 1. 《春望》(公元7…

    2025年6月26日
    310
  • 关于救死扶伤的诗句,如何体现医者的仁心?

    关于救死扶伤的诗句,自古以来就是赞美医者仁心的重要表达方式。这些诗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赞美,展现了医者在面对生死考验时所表现出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以下是一些体现医者仁心的救死扶伤诗句及其分析: 诗句 作者 朝代 如何体现医者仁心 “仁心妙手护苍生,杏林春暖百花香。救死扶伤情意重,生命人生谱华章。” 佚名 现代 这句诗通过“仁心妙手”形容医者的医术高…

    2024年12月18日
    1920
  • 送别诗中常用的衬托手法有哪些?从“孤帆远影”到“西出阳关”

    送别诗中常用的衬托手法分析 一、以景衬情:通过自然景物烘托离别情绪 送别诗常借助自然景物渲染氛围,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例如:–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分析:以“孤帆”“远影”的渺小与“长江”“碧空”的辽阔形成对比,突出离别的孤寂与怅惘。 二、以乐衬哀:用欢快场景反衬悲伤 通过描写欢乐场景或美好回忆…

    2025年7月13日
    200
  • 白露为霜哪首诗?

    白露为霜出自哪首诗? “白露为霜”出自《诗经·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广为传诵的名句。这首诗以朦胧的意境和深挚的情感著称,被后世誉为“千古怀人之祖”。 一、原诗全文及背景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全文如下: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2025年6月28日
    240
  • 《木兰诗》改写的有哪些?现代视角下的花木兰传奇

    《木兰诗》改写的有哪些?现代视角下的花木兰传奇 一、传统《木兰诗》与现代改写的差异 《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的经典,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故事。其核心主题是忠孝与性别平等。而现代改写则更多融入女性主义、个人成长、社会批判等视角,赋予这一古老故事新的生命力。 1. 叙事视角的转变 – 传统版本:以第三人称叙事,突出集体英雄主义。&#8211…

    2025年5月8日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