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孤篇压全唐是哪首诗?

Random Image

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是哪首诗?

一、《春江花月夜》的独特地位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这一评价源自清代学者王闿运的评语:“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后经闻一多先生进一步推崇,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诗歌的艺术成就

1. 结构与意境的双重突破

全诗共36句,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为核心,构建出空灵澄澈的意境。例如: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通过时空追问,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宇宙哲思。

2. 音韵与修辞的完美结合

诗中运用顶针句式(如“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和平仄交替,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三、实际案例:古今评价对比

古代评价:明代钟惺《唐诗归》称其“浅浅说去,节节相生”。
现代研究:学者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此诗“终结了六朝宫体诗,开启了盛唐气象”

四、为何能“压全唐”?

1. 题材综合性:融合写景、抒情、哲理于一体。
2. 历史转折性:承前启后,兼具南朝细腻与盛唐壮阔。
3. 后世影响力: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可追溯至此诗。

五、争议与补充

部分学者认为此评语稍显夸张(如李白、杜甫的成就不可替代),但不可否认《春江花月夜》在唐诗美学范式中的标杆意义

结语:这首诗的“孤篇压全唐”之誉,实则是对其开创性美学价值的肯定,而非简单的排名之争。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6月24日

相关推荐

  • 但闻鲈鱼美是哪一首诗?

    但闻鲈鱼美:诗句溯源与文学解析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但闻鲈鱼美”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下荆门》。全诗如下:>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美,自爱名山入剡中。 重点内容:诗中“鲈鱼美”化用西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晋书·张翰传》),表达对故乡风物的怀念。李白反用此典,强调自己远游是为探访名山,而非贪恋美食。 二、典故关联…

    2025年6月27日
    490
  • 带有丹青的诗句有哪些,如何描绘艺术之美?

    带有“丹青”的诗句众多,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丹青(即绘画)的艺术之美,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传达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带有“丹青”的诗句及其描绘艺术之美的方式: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作者:杜甫(唐) 描绘方式:这句诗通过对比“丹青不知老将至”与“富贵于我如浮云”,突出了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世俗富贵的淡泊态度。丹青(绘…

    2024年12月21日
    1810
  • 东晋末年诗有哪些?乱世中的诗歌生态考察

    东晋末年诗有哪些?乱世中的诗歌生态考察 一、东晋末年的历史背景与诗歌生态 东晋末年(约4世纪末至5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之一,政治动荡、军阀割据和民族冲突交织,社会秩序濒临崩溃。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既延续了魏晋风骨,又因时代巨变而呈现出独特的悲凉感与隐逸倾向。 重点内容:东晋末年的诗歌生态受到两大因素影响:1. 社会动荡:桓玄之乱、孙恩起义、刘裕崛起等…

    2025年5月17日
    870
  • 宋朝词人作品有哪些诗?词体诗化的历史轨迹

    宋朝词人作品中的诗化现象与词体演变的历史轨迹 一、宋词与诗的界限模糊化 宋代词人在创作中常将诗的语言、题材、意境融入词体,形成“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这一现象的代表人物包括:– 苏轼:明确提出“词为诗裔”,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诗化的哲思拓展词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兼具诗的理性与词的抒情。–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

    2025年4月29日
    830
  • “鸡鸣早看天”诗句,出自哪位诗人之手?

    “鸡鸣早看天”这句诗句并非出自某一具体诗人之手,而是作为一句谚语或俗语流传下来。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指远行的人为了安全必须及早投宿,为了赶路必须及早起身,形容旅程艰辛、匆忙。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在旅行中对时间和安全的重视。 关于这句谚语的出处,有以下几种说法: 《西游记》中的记载: 在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第二十九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八戒当头领路,沙僧后随,…

    2024年12月24日
    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