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出自哪首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出处及文化内涵

一、诗句的原始出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该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写给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人之作。

原词全文: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诗句的重点解析

1. “婵娟”的意象:原指姿态美好,此处代指明月,象征团圆与思念。
2. 情感内核:通过月的阴晴圆缺,表达对人生聚散无常的豁达,同时寄托对亲人跨越时空的祝福
3. 哲学高度:苏轼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宇宙观层面,体现儒家“和为贵”与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融合。

三、实际案例:诗句的现代应用

案例1:文化传播

2021年央视中秋晚会以“婵娟”为主题,通过全息技术再现苏轼词境,强化了诗句的文化符号意义
国际中文教育中,该句常被用作讲解中国“月亮文化”的范例,如《HSK标准教程》将其列为高级情感表达词汇。

案例2:商业与科技

华为“鸿蒙OS”全球发布会(2021年)引用此句作为结语,传递“技术连接人心”的理念,展现中式美学营销。
NASA“嫦娥五号”探月任务期间,中国网友自发在社交媒体用此句表达对航天事业的祝福,形成跨领域文化共鸣。

四、对比研究:同类名句的文化差异

| 诗句 | 作者 | 核心情感 | 文化侧重 |
|———————|——–|—————-|—————-|
| “但愿人长久…” | 苏轼 | 豁达与团圆 | 儒家“和”文化 |
| “海上生明月…”(张九龄) | 唐代 | 相思与孤独 | 羁旅情怀 |
| “举头望明月…”(李白) | 唐代 | 乡愁与个体感伤 | 浪漫主义 |

结论

苏轼通过《水调歌头》将个人兄弟情谊升华为人类共通情感,“千里共婵娟”成为中华文化中跨越千年的精神纽带。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面对离散的哲学慰藉。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8
下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8

相关推荐

  • 记载李白的诗有哪些?诗人互赠与历史书写的交织

    记载李白的诗有哪些?诗人互赠与历史书写的交织 一、李白诗歌的流传与记载 李白的诗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保存:1. 个人诗集:如《李太白集》,收录其代表作如《将进酒》《蜀道难》等。2. 唐代选本:如《河岳英灵集》选录《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当时文坛对其的认可。3. 史书与笔记:《旧唐书·李白传》记载其“十丧其九”,说明诗作散佚严重,但核心作品仍被保存。 重点内容:…

    2025年5月16日
    1440
  • 古代官员的诗有哪些特点?庙堂与江湖的诗意平衡

    古代官员的诗有哪些特点?庙堂与江湖的诗意平衡 一、古代官员诗的双重身份特质 古代官员兼具“士人”与“官僚”双重身份,其诗歌创作往往体现以下特点:1. 政治性与抒情性的交织:官员诗常隐含仕途感慨,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动荡结合。2. 形式工整与用典严谨:受科举考试影响,官员诗多遵循格律,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以对仗工整展现庙…

    2025年4月22日
    1300
  • 从军戍边的诗有哪些诗?军旅生涯的诗歌见证

    从军戍边的诗有哪些诗?军旅生涯的诗歌见证 一、古代军旅诗歌的经典代表 中国古代诗歌中,军旅题材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描写从军戍边的作品,既展现了将士的豪情壮志,也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与思乡之情。以下是几类典型代表: 1. 盛唐边塞诗派 –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重点内容:* 以壮阔的边…

    2025年4月19日
    1670
  • 现代诗相关文章有哪些?当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的综述

    现代诗相关文章综述:当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多元面向 一、现代诗研究的核心议题 现代诗研究涵盖创作实践、理论批评、文化语境等多个维度,以下为关键方向:1. 形式实验与语言革新:如北岛的意象拼贴(《回答》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海子对神话语言的改造(《亚洲铜》)。2. 身份政治与边缘书写:翟永明的女性主义诗歌(《女人》组诗)探讨性别议题。3. 数字时代…

    2025年6月11日
    1020
  • 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哪首诗?

    道是无晴却有晴:出自哪首诗? “道是无晴却有晴” 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广为流传的名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这句诗以其巧妙的双关修辞和含蓄的情感表达,成为千古绝唱。 一、原诗及背景 《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创作背景: 刘禹锡被贬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深受当地民歌影响,创作了多…

    2025年6月28日
    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