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哪首诗?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句出处与文学解析

诗句出处与背景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悼亡作品之一,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时年40岁,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重点内容: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作,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距苏轼作此词时已整整十年。

全词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文学分析与艺术特色

1. 情感表达手法

虚实结合:上阕写实,下阕记梦
时空交错:”十年”与”千里”形成时空张力
细节描写:”小轩窗,正梳妆”的日常场景极具感染力

重点内容:苏轼通过”孤坟”与”凄凉”的意象组合,将个人悲痛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死感悟。

2. 文学史地位

此词开创了宋代悼亡词的新高度,与潘岳《悼亡诗》、元稹《遣悲怀》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悼亡名作。

实际案例分析:现代解读与运用

案例1:文学教学应用

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对比分析:
– 苏轼此词与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 西方悼亡文学如弥尔顿《梦亡妻》

教学效果:学生能更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悼亡文学的特质。

案例2:跨艺术形式改编

2020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交响合唱《江城子》,以音乐语言诠释这首词。作曲家特别在”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处使用:
– 大提琴独奏表现孤寂
– 合唱团无词哼鸣营造凄凉氛围

艺术反馈:该作品获当年度”中国交响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重点推荐。

文化影响与当代价值

1. 语言影响:”无处话凄凉”成为现代汉语常用表达
2. 心理疗愈:在丧亲心理咨询中常被引用
3. 文化符号:2022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全新演绎此词

重点内容:该作品展现了苏轼”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艺术功力,其情感真实性跨越千年仍能引发共鸣。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7
下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7

相关推荐

  • 带有“封”字的诗句,你能想到哪些?

    带有“封”字的诗句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例子: 唐代 李白:“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李益:“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 令狐楚:“犹湿紫泥封。” 权德舆:“启土封成纪。” 李义府:“创封超昔夏。” 卢照邻:“明君封禅日重光”、“借问乾封何所乐。” 张谔:“万里扈封峦。” 陈希烈:“云起汉王封。” 高适:“封丘作我本渔樵孟诸野。” 李正辞:“云起汉皇…

    2024年12月9日
    3850
  • 王维关于落日的诗句,如何描绘夕阳之美?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里经常运用夕阳这个意象,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夕阳的美丽与意境。以下是对王维关于落日的诗句如何描绘夕阳之美的分析: 《使至塞上》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这句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壮阔雄奇的画面。其中,“落日圆”形象地描绘了夕阳的浑圆形态,与长河相映成趣,展现…

    2024年12月21日
    1850
  • 《元旦》这首诗有哪些景物?解码季节意象中的生命哲思

    《元旦》这首诗有哪些景物?解码季节意象中的生命哲思 一、诗歌中的景物解析 《元旦》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全诗通过简洁的意象勾勒出岁末年初的独特景致。诗中明确提及的景物包括: 1. “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传统节日驱邪迎新的象征)2.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季节更迭的触觉意象)、屠苏酒…

    2025年5月8日
    1040
  • 压“安”韵的诗有哪些?从平水韵看诗歌用韵的讲究与变化

    压“安”韵的诗有哪些?从平水韵看诗歌用韵的讲究与变化 一、平水韵中的“安”韵部 在平水韵(宋代以降广泛使用的诗韵系统)中,“安”属于上平十四寒韵部。该韵部包含以下常见字:– 单字:安、寒、欢、残、干、兰、难、漫、阑– 多音字:看(kān/kàn)、漫(mán/màn) 重点提示:平水韵的“寒”韵部与现代汉语拼音的“an”韵母存在差异,…

    2025年7月13日
    1230
  • 中国美食的诗有哪些?在诗词中遇见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美食的诗有哪些?在诗词中遇见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美食与诗词文化密不可分,历代文人墨客常以美食入诗,既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下是经典诗词中的美食案例,带你感受“舌尖上的中国”如何跃然纸上。 一、主食类美食的诗意表达 1.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中虽未直接描写烹饪,但以河豚这一江南名馔为意…

    2025年4月25日
    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