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于二月花是哪首诗?

枫叶红于二月花:诗句出处及赏析

诗句出处

“枫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全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句解析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公元844-846年),当时诗人游览秋山,被满山红叶所震撼,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2.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将秋叶与春花对比,突出枫叶的艳丽
色彩运用:用”红”字点睛,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美感
意境营造:通过”寒山”、”白云”等意象构建深远意境

重点内容: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秋景的经典名句。

实际案例

案例1:文学引用

在茅盾文学奖作品《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多次引用此诗描写黄土高原的秋景,展现人物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心态。

案例2:旅游应用

北京香山公园以红叶闻名,景区多处可见此诗句的题刻。2022年红叶节期间,公园以此诗为主题推出文化导览活动,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案例3:教育运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此诗编入三年级上册,通过”枫叶为什么比二月的花更红”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比喻手法。

文化影响

重点内容:该诗句不仅成为秋景描写的典范,更衍生出”霜叶精神”的文化意象,比喻历经磨难后展现的绚丽人生。

在现代语境中,这句诗常被用于:
– 比喻中年人的成熟魅力
– 形容经过历练后的卓越成就
– 作为秋季商业宣传的文案素材

结语

杜牧通过《山行》一诗,将瞬间的审美体验升华为永恒的艺术经典。“枫叶红于二月花”以其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持续为后人提供艺术启迪和精神鼓舞。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2
下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2

相关推荐

  • 唐代的词有哪些

    唐代的词作品虽然不如宋词那样繁荣,但也有一定的数量和艺术价值。唐代的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唐代词作: 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是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五代时期的民间词曲,内容广泛,包括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等。这些词曲语言直率、热烈…

    2024年9月22日
    2740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如何理解这句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句话源自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尚书·虞书·大禹谟》。这句话是大禹在治理洪水时,对舜帝提出的治国理念,旨在阐述人心与道心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字面含义 人心惟危:意指人的内心是危险难安的。这里指人心容易受到各种欲望和私念的驱使,从而做出不理智或有害的行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人…

    2025年1月2日
    2290
  • 李清照的前期词和后期词,风格有何巨大转变?

    李清照词风嬗变研究:从闺阁清欢到乱世悲歌 一、创作分期与时代背景 李清照(1084-1155)的词作生涯以靖康之变(1127年) 为界,鲜明地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于北宋盛世,后期则经历国破家亡的南渡漂泊,这种人生际遇的巨大转折直接塑造了她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前期词作:少女闺阁的婉约清音 (一)题材特征 前期词作主要聚焦于闺阁生活、自然景物和离别…

    3天前
    30
  • 孟浩然的春晓,为何能成为儿童的启蒙诗?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孟浩然《春晓》为何能成为经典儿童启蒙诗的专业分析文章。 童稚的诗意,永恒的回响:孟浩然《春晓》为何成为儿童启蒙诗的不朽经典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仅二十字的小诗,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至今仍是无数中国儿童叩响诗歌大门的启蒙之作。它看似简单直白,却蕴含着使其成为完美启蒙教材的深层密码。 一…

    2025年10月25日
    280
  • 春树暮云出自哪首诗?

    春树暮云的出处及文学赏析 一、春树暮云的原始出处 “春树暮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日忆李白》,全诗如下: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重点解析: 1. 该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是杜甫在渭北(今陕西一带)思…

    2025年6月28日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