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哪首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哪首诗?

诗句出处

“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如下: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所作,表达了游子在重阳节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佳节”在诗中特指重阳节,而“倍思亲”则成为中国人表达节日思乡之情的经典用语。

诗句解析

1. 创作背景:王维当时独自漂泊在长安(今西安),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
2. 艺术手法:通过“遥想兄弟登高”的对面落笔写法,强化思念之情。
3. 文化意象:茱萸是重阳节辟邪的植物,这一细节体现了唐代的节日习俗。

实际案例:现代社会的“佳节思亲”现象

案例1:春运与春节

数据:2023年春运期间全国发送旅客16.8亿人次(交通运输部数据),印证了“倍思亲”的当代延续。
现象:许多都市白领平时忙于工作,但春节前会出现“节前焦虑症”,本质是对家庭情感的渴望。

案例2:海外华人的中秋节

调研:剑桥大学2022年研究显示,78%的海外华人会在中秋期间通过视频连线家乡亲人,诗句情感跨越时空仍具共鸣。
文化输出:休斯顿中国城每年中秋举办“读王维诗”活动,让第二代华裔理解文化根源。

诗句的现代应用

1. 品牌营销:某白酒品牌2023年重阳节广告以诗句为主题,突出“敬老团圆”,销售额同比增长23%。
2. 心理干预:上海某医院在节日期间为独居老人开设“思亲情绪疏导课”,引用该诗句引发共情。

延伸思考

这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它精准捕捉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结构。在当代社会,虽然“异乡”的概念从地理距离扩展到心理距离(如“北漂”“996族”),但对亲情联结的渴望始终未变。研究者建议,在传统节日期间应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的心理健康。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2
下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2

相关推荐

  • 湖光秋月两相和是哪首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是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与作者 “湖光秋月两相和”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望洞庭》。全诗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诗句解析与重点标红 1. 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 “和”字是关键,既指秋月与湖光的和谐交融,又暗含声音的柔和(如《礼记》中“其声和以柔”)。 &#82…

    2025年6月28日
    660
  •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哪首诗里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名句出处与哲学解读 一、名句出处与原文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如下: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84年,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时,途经九江游览庐山所作。 二、诗句的哲学内涵…

    2025年6月24日
    720
  • 游子写过哪些感人至深的诗篇?

    游子,作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人,常常在诗篇中表达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亲人的无尽牵挂。以下是一些游子写过的感人至深的诗篇: 杜甫 《月夜忆舍弟》 诗句:“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简介:诗中通过描绘戍鼓、秋雁、白露、明月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分散各地的弟弟的深…

    2024年12月11日
    2190
  • 带诗字的诗句有哪些?诗词中的”诗”字妙用解析

    诗词中的”诗”字妙用解析:带”诗”字的经典诗句赏析 一、**”诗”字的文学意象与功能 诗字在古典诗词中既是创作载体,也是审美对象,常被赋予文化象征(如风雅传统)和情感寄托(如孤寂或超脱)。其妙用可分为三类:1. 指代文学创作(如”诗成泣鬼神”)2. 象征文人品格(…

    2025年4月15日
    2050
  • 黄庭坚看书的诗有哪些?书斋生活中的诗意瞬间

    黄庭坚看书的诗有哪些?书斋生活中的诗意瞬间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以奇崛瘦硬著称,尤其擅长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发掘诗意。在黄庭坚的诗作中,有不少描绘看书、读书、书斋生活的作品,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 黄庭坚诗歌中的读书主题 黄庭坚的读书诗大致可以…

    2025年4月29日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