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哪首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哪首诗?

诗句出处

“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如下: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所作,表达了游子在重阳节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佳节”在诗中特指重阳节,而“倍思亲”则成为中国人表达节日思乡之情的经典用语。

诗句解析

1. 创作背景:王维当时独自漂泊在长安(今西安),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
2. 艺术手法:通过“遥想兄弟登高”的对面落笔写法,强化思念之情。
3. 文化意象:茱萸是重阳节辟邪的植物,这一细节体现了唐代的节日习俗。

实际案例:现代社会的“佳节思亲”现象

案例1:春运与春节

数据:2023年春运期间全国发送旅客16.8亿人次(交通运输部数据),印证了“倍思亲”的当代延续。
现象:许多都市白领平时忙于工作,但春节前会出现“节前焦虑症”,本质是对家庭情感的渴望。

案例2:海外华人的中秋节

调研:剑桥大学2022年研究显示,78%的海外华人会在中秋期间通过视频连线家乡亲人,诗句情感跨越时空仍具共鸣。
文化输出:休斯顿中国城每年中秋举办“读王维诗”活动,让第二代华裔理解文化根源。

诗句的现代应用

1. 品牌营销:某白酒品牌2023年重阳节广告以诗句为主题,突出“敬老团圆”,销售额同比增长23%。
2. 心理干预:上海某医院在节日期间为独居老人开设“思亲情绪疏导课”,引用该诗句引发共情。

延伸思考

这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它精准捕捉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结构。在当代社会,虽然“异乡”的概念从地理距离扩展到心理距离(如“北漂”“996族”),但对亲情联结的渴望始终未变。研究者建议,在传统节日期间应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的心理健康。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2
下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2

相关推荐

  • 快乐的诗有哪些诗人?古典与现代的欢愉书写者

    快乐的诗有哪些诗人?古典与现代的欢愉书写者 诗歌不仅是情感的宣泄,也是生命的赞歌。快乐的诗以其明朗的格调、轻快的节奏和积极的情感,为读者带来心灵的愉悦。本文将探讨古典与现代诗歌中那些以书写欢愉见长的诗人,并附上实际案例。 一、古典诗歌中的快乐书写者 1. 李白(唐代) 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作豪放洒脱,充满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

    2025年5月8日
    1370
  • 范仲淹的诗有哪些古诗?范文正公的家国情怀

    范仲淹的诗有哪些古诗?范文正公的家国情怀 一、范仲淹的诗歌代表作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歌以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为核心,兼具豪放与深沉的特点。以下是其部分代表作: 1.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标红重点:通过渔夫的艰辛,暗喻百姓疾苦,体现…

    2025年4月27日
    1660
  • “杜鹃”啼血之鸣在宋词中为何饱含悲苦之意?

    杜鹃啼血之鸣在宋词中为何饱含悲苦之意? 杜鹃鸟,又名子规、杜宇,其啼声在宋词中常被赋予浓重的悲苦色彩。这一现象源于多重文化意蕴的叠加,包括神话传说、自然特性以及文人的情感投射。以下从文化渊源、文学表现和情感内核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神话溯源与意象定型 1. “杜宇化鸟”的悲情传说 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古蜀王杜宇禅位后化为杜鹃,每逢春日悲鸣不止,直至口中…

    2025年11月4日
    200
  • 唐诗中的“夸张”手法如何强化诗歌的感染力?

    唐诗中的夸张手法及其对诗歌感染力的强化 一、夸张手法的定义与艺术特性 夸张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修辞手段,是指诗人为了表达强烈情感或突出事物特征,故意言过其实的艺术手法。在唐诗创作中,这种手法通过突破客观真实的限制,构建出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诗歌意境。唐代诗人在运用夸张时,既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又追求艺术表现的突破性,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时空维度…

    2025年11月9日
    160
  • 李白的古诗有哪些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作品广泛而深刻,题材多样,风格豪放飘逸。以下是一些李白的经典古诗作品: 1. 《静夜思》 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简介: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内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2024年9月14日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