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是辛弃疾婉约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南宋时期,通过描绘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反衬出词人孤高淡泊的情怀。
关键信息:
– 词牌名:青玉案
– 标题:元夕(元宵节)
– 全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诗句解析与文学价值
1. 意象对比:
– 灯火阑珊指灯火稀疏、冷清之处,与词中“宝马雕车”“凤箫声动”的繁华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暗喻超脱世俗的孤高境界。
– “那人”象征词人追求的理想或人格,也可能是作者自身的投射。
2. 哲学意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此句列为“人生三境界”之最高境界,形容经过漫长追寻后豁然开朗的顿悟。
三、实际案例:经典引用与再创作
1. 学术引用:
–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该句比喻治学或人生的终极领悟,成为文学批评的经典案例。
– 现代学者常用其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如李泽厚《美的历程》)。
2. 流行文化:
– 影视作品:电视剧《琅琊榜》中化用此句暗示主角梅长苏的隐忍与孤独。
– 音乐改编:歌手邓丽君曾演唱同名歌曲,赋予古典诗词现代情感表达。
四、延伸思考:误用与正本清源
– 常见误读:部分使用者误将“灯火阑珊”理解为“灯火辉煌”,实为灯火零落之意。
– 教学建议:在语文教学中需强调意象的准确解读(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案例)。
五、总结
辛弃疾通过《青玉案·元夕》将个人情怀与节日盛景交融,“灯火阑珊处”的意象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中华文化中“坚守本心”的经典符号。理解其原始语境与衍生意义,有助于深入把握古典诗词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