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时花溅泪出自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
“感时花溅泪”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757年),是杜甫目睹长安城破败景象后抒发的忧国忧民之作。
二、全诗内容与解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重点诗句解析:
– “感时花溅泪”:诗人因感伤时局,连看到花开也忍不住落泪,以乐景写哀情,突出悲愤。
– “恨别鸟惊心”:鸟鸣本应悦耳,却因战乱分离而触痛人心,强化了乱世之痛。
三、实际案例:诗句的现代应用
1. 文学创作:
作家余华在《活着》的序言中引用此句,形容苦难中对生命敏感的体验。
2. 影视作品: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用此诗作为背景字幕,烘托乱世中人物的挣扎。
3. 教育场景:
中学语文教材常将此诗作为“以景抒情”的典范,要求学生分析“花溅泪”的修辞手法(拟人+移情)。
四、诗句的深层意义
杜甫通过“花溅泪”的意象,实现了:
– 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的绑定
– 自然景物与人类悲欢的共鸣
– 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表达
五、延伸思考
对比其他诗人:
–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侧重友情,而杜甫此句聚焦社会苦难。
–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写个人离愁,杜甫则扩展为时代之殇。
> 提示:理解此诗需结合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才能体会“溅泪”背后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