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红瘦出自李清照的哪首诗?

Random Image

绿肥红瘦出自李清照的哪首诗?

一、核心答案

“绿肥红瘦”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词如下: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二、词语解析与艺术特色

1. 绿肥红瘦的独特表达:
“绿”指海棠叶,“红”指海棠花,通过拟人化的“肥”“瘦”对比,生动描绘雨后叶茂花残的景象。
色彩与形态的对比:以“肥”写叶之繁盛,“瘦”写花之凋零,体现李清照对自然细腻的观察力。

2. 全词情感内核
– 表面写惜花,实则隐含对青春易逝的感伤,展现了宋代婉约词“含蓄深沉”的特点。

三、实际案例:现代文化中的引用

1. 影视作品
–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018)直接化用词句为标题,呼应剧中盛明兰的成长与家族兴衰。
2. 文学评论
– 学者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分析此词,强调李清照“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语言艺术。

四、延伸思考:为何此句成为经典?

创新性比喻:突破传统诗词对凋零的直白描写,用视觉化语言传递生命代谢的哲学。
文化符号意义:现代常借“绿肥红瘦”比喻事物盛衰交替,如经济周期、行业竞争等(例:“互联网行业绿肥红瘦,新旧业态更迭”)。

五、总结

李清照通过《如梦令》中“绿肥红瘦”四字,将自然现象升华为永恒的艺术意象,其影响力跨越千年,至今仍为文学与大众文化提供灵感。

(0)
上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相关推荐

  • 上过战场的诗有哪些?从边塞诗到抗敌史诗的硝烟记忆

    上过战场的诗有哪些?从边塞诗到抗敌史诗的硝烟记忆 一、边塞诗:铁血与豪情的唐代战场记忆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直接或间接记录了战争场景与将士情怀。 1. 典型案例 –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中描绘了西北战场的艰苦环境…

    2025年5月8日
    820
  • 有哪些诗被改成歌曲?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碰撞的经典案例赏析

    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的碰撞:经典改编案例赏析 一、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将古诗词改编成歌曲,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本文将通过经典案例,探讨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的独特魅力。 二、古诗词改编歌曲的经典案例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邓丽君《…

    2025年5月28日
    610
  • 龚自珍写的诗有哪些?龚自珍诗歌的赏析

    龚自珍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富有音乐美和画面感而著称。以下是对龚自珍几首代表诗的赏析,以及他诗歌的一些整体特点: 代表诗作赏析 《己亥杂诗·其五》 内容: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此诗写于1839年,即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辞官南归时所作。前两句写诗人的离别心境,既有浩荡的离愁,又有豪迈…

    2024年10月1日
    2090
  • 儿童背诗有哪些用?传统文化启蒙与审美教育的双重价值

    儿童背诗有哪些用?传统文化启蒙与审美教育的双重价值 一、传统文化启蒙:传承民族文化的根基 背诵古诗词是儿童接触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通过朗朗上口的诗句,孩子不仅能积累语言素材,还能潜移默化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1. 语言与历史的双重学习 – 案例:5岁的乐乐在背诵《静夜思》时,主动询问“床前明月光”的“床”是否指今天的睡床。家长借此机会讲解…

    2025年5月11日
    710
  • 高中关于诗的书有哪些?从教材到读本看诗歌教育体系

    高中关于诗的书有哪些?从教材到读本看诗歌教育体系 一、高中诗歌教育体系概述 高中诗歌教育以教材为核心,辅以课外读本和拓展资源,形成“课内+课外”的双轨体系。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内教材:诗歌教学的主阵地 1.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与选修) – 必修教材:收录经典古诗词(如《诗经·氓》、李白《将进酒》)和现代诗歌…

    2025年6月3日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