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风雨而泣鬼神:溯源名句背后的经典诗作
名句出处考据
“惊风雨而泣鬼神”这一震撼人心的表述,实际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全句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对李白诗歌创作力的至高评价。
原诗节选
>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学价值解析
1. 艺术夸张手法
通过”惊风雨””泣鬼神”的超现实意象,将李白诗歌的感染力具象化,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2. 盛唐气象体现
典型反映盛唐时期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异曲同工。
3. 批评范式建立
开创了中国文论中以自然现象喻艺术成就的批评传统,后世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受此影响。
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一:现代文学评论
2021年《唐诗研究》期刊中,学者王立群引用此句评价李白《蜀道难》时指出:”‘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描写,正是’惊风雨’创作观的具体实践。”
案例二:跨文化传播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标注此句,认为:”这种将创作力神格化的表达,在日本《古今和歌集》序文中可见相似表述。”
常见误解辨析
1. 误归屈原作品
因”鬼神”意象常与《楚辞》关联,但实际为杜甫创作,反映唐代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2. 与李贺诗混淆
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虽同具震撼力,但创作时间晚于杜甫此诗。
延伸阅读建议
–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对李白的另一经典评价
– 李白《大鹏赋》中的自我艺术定位
–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入神”说的渊源
通过考据可见,“惊风雨而泣鬼神”不仅是对李白诗才的精准概括,更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衡量艺术巅峰的重要尺度,其影响力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