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日依山尽是出自哪首诗?
1. 诗歌出处与背景
“白日依山尽”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是五言绝句的经典之作,创作于盛唐时期,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壮阔景象和人生感悟。
重点内容:
– 作者:王之涣(688—742),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 诗名:《登鹳雀楼》(部分版本亦作《登鹳鹊楼》)。
– 创作背景:鹳雀楼位于今山西永济,唐代时为黄河沿岸名胜,文人常登临题咏。
—
2. 全诗内容与译文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山峦渐渐西沉,黄河奔腾向东汇入海洋。
若想眺望更远的风景,需再攀登一层高楼。
重点分析:
– “白日依山尽”:以简练笔法勾勒出动态的落日景象,“依”字拟人化,赋予自然以情感。
– 后两句:由写景转为哲理,体现盛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
3. 实际案例:诗歌的现代应用
(1)教育领域
该诗被收录于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古诗启蒙篇目。教师常通过以下方式教学:
– 画面联想:让学生绘制“白日依山尽”的场景,理解诗歌意境。
– 哲理延伸:结合“更上一层楼”,引导学生思考“不断进取”的意义。
(2)文化传播
– 旅游推广:山西永济鹳雀楼景区以该诗为核心IP,复原唐代建筑,并设置诗词碑刻。
– 国际翻译:被译为多国语言,如英文版本“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许渊冲译),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典型案例。
—
4. 诗歌的艺术价值
– 语言特色:20字中涵盖时空转换(由日落到河流)、情景交融。
– 历史地位:清代《唐诗三百首》将其列为“五绝压卷之作”,后世评其“气象宏阔,哲理深远”。
—
5. 常见误辨与澄清
– 误认作者:部分人误记为李白或杜甫,需强调王之涣的边塞诗人身份。
– 混淆诗名:与《黄鹤楼》《滕王阁序》等名篇区分,突出“鹳雀楼”地理标志。
结论:
“白日依山尽”是《登鹳雀楼》的开篇名句,兼具画面美与哲理深度,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应用,彰显唐诗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