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哪一首诗?

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哪一首诗?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全诗如下: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约767年),当时他漂泊夔州(今重庆奉节),身患肺病、风痹等多种疾病,生活困顿。“百年多病独登台”正是诗人对自身孤寂、衰老、漂泊命运的深刻写照。

二、诗句解析与重点标红

1. “百年”:既指人生暮年,也暗喻时代动荡(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
2. “多病”:杜甫晚年患有肺病、糖尿病、耳聋等疾病(见其诗《耳聋》《遣闷》等)。
3. “独登台”:凸显孤独感,与首联“猿啸哀”“鸟飞回”的意象呼应,强化漂泊无依的悲凉。

重点内容:这句诗通过个人病痛与时代苦难的双重映射,成为杜甫晚年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代表。

三、实际案例:诗句的现代应用

案例1:文学研究

学者莫砺锋在《杜甫诗歌讲演录》中分析:
> “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个体的渺小置于宇宙的宏大(“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中,形成强烈的生命张力

案例2:影视改编

2023年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杜甫》引用此句,画面展现杜甫蹒跚登台的背影,配以长江奔流,视觉化传递诗句的苍凉意境

四、延伸思考

杜甫同类主题诗句对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同样写病痛与孤独,但更侧重战乱中的失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聚焦衰老焦虑,与“百年多病”形成互文。

重点内容:杜甫晚年诗作常以疾病意象为载体,承载对生命、家国的终极关怀。

(0)
上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30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30

相关推荐

  • 和鸣诗中的经典对唱有哪些?赏析古代诗歌中的应答艺术

    和鸣诗中的经典对唱有哪些?赏析古代诗歌中的应答艺术 一、和鸣诗的定义与起源 和鸣诗,又称“唱和诗”或“应答诗”,是古代诗人通过诗歌形式进行对话交流的文学创作。其起源可追溯至《诗经》中的对唱形式,如《郑风·子衿》中的男女互答。唐代以后,文人间的酬唱应答成为风尚,形成了丰富的艺术传统。 二、经典对唱案例赏析 1. 李白与杜甫的“诗仙诗圣”对答 – 李…

    2025年4月23日
    1450
  • 关系静夜诗问题有哪些?李白《静夜思》版本争议

    李白《静夜思》版本争议与关系静夜诗问题研究 # 一、关系静夜诗的核心问题 关系静夜诗问题主要围绕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展开,涉及版本源流、文本变异、文化阐释等多个学术维度。该问题之所以成为学界焦点,源于以下几个关键争议点: 1. 原始文本的确定性:现存最早的宋代版本与明清流行版本存在显著差异2. 修改动机的争议:后人改动是出于格律优化还是文化适应3. 经典…

    2025年5月1日
    1450
  • 近代散文诗有哪些风格?在文学发展中感受诗意演变

    近代散文诗的风格与诗意演变 一、近代散文诗的多元风格 近代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以自由的形式表达情感与思想。其风格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抒情性散文诗 – 特点: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细腻,意境深远。 – 案例:鲁迅的《野草》中的《秋夜》,通过象征手法表达孤独与抗争。 2. 哲理性散文诗 &…

    2025年6月1日
    1110
  • 为何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为何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引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揭示了经典诵读与创作能力之间的深刻联系。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诗学教育的智慧,更蕴含着现代语言习得理论的科学原理。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多重机制,并通过具体案例阐释其现实意义。 核心概念解析 1.1 谚语的本义与延伸 该谚语直指通过大量诵读经…

    2025年10月21日
    330
  • 床前明月光是哪首诗?

    床前明月光是哪首诗? 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 “床前明月光” 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静夜思》的开篇句。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人物。 《静夜思》全文解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重点内容解…

    2025年6月27日
    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