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娲炼石补天处的出处考据
一、诗句来源与背景
“女娲炼石补天处”这一典故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该诗是李贺听乐师李凭演奏箜篌后创作的著名音乐诗,通过神话意象展现音乐的非凡魅力。
原诗全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诗句解析与艺术特色
1. 神话意象的运用
重点内容:诗人将”女娲补天”这一上古神话(《淮南子·览冥训》有载)与音乐效果结合,创造出”石破天惊”的听觉通感。这种写法突破了传统音乐描写的局限。
2. 艺术表现手法
– 通感修辞: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秋雨”)、触觉(”石破”)
– 夸张手法:音乐力量足以震裂补天石
– 时空交错:连接神话时代与现实演奏
三、实际案例分析:在当代文化中的运用
案例1:学术研究
2021年《唐诗研究》期刊中,王教授指出该句“开创了音乐描写的新范式”,后续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等描写均受其影响。
案例2:文创改编
– 北京舞蹈学院2020年创作舞剧《石破天惊》,直接以该诗句为核心意象
– 苏州博物馆2022年特展”唐韵”中,用全息投影再现诗句意境
四、延伸知识:相关典故对照表
| 典故名称 | 原始出处 | 李贺化用方式 |
|———|———-|————-|
| 女娲补天 | 《淮南子》 | 将静态神话变为动态音乐效果 |
| 江娥啼竹 | 《博物志》 | 转化为音乐的情感投射 |
| 素女鼓瑟 | 《史记》 | 反衬箜篌技艺更高超 |
重点结论:该诗句的成功在于李贺对神话素材的创造性转化,使古老传说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这种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