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处闻啼鸟是哪首诗啊?
1. 诗歌出处
“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是五言绝句,描绘了春日清晨的生机勃勃景象,语言清新自然,广为传诵。
原诗全文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重点内容解析
– “处处闻啼鸟”:通过听觉描写春日的喧闹,展现大自然的活力。
– 对比手法:前两句写“鸟啼”的生机,后两句转写“花落”的凋零,形成情感张力。
– 语言特色:口语化表达,却意境深远,体现孟浩然“清淡自然”的诗风。
3. 实际案例:诗歌的现代应用
– 教育领域:小学语文教材常选此诗,帮助学生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 文化衍生:2023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歌手将其改编为童谣,用现代音乐传承古诗意境。
– 翻译对比:
– 许渊冲英译版:*”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 重点:译文保留“鸟啼”意象,但调整语序以适应英语表达习惯。
4. 延伸知识
– 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
– 类似意境的诗句: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同样以鸟鸣写春景。
总结:“处处闻啼鸟”是《春晓》的名句,通过简单意象传递深刻的生命感悟,堪称唐代五绝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