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植七步成诗是哪首诗?
历史背景与典故
曹植七步成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据记载,魏文帝曹丕因忌惮弟弟曹植的才华,命其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将处以极刑。曹植在生死关头,以惊人的才华即兴创作,完成了《七步诗》。
《七步诗》的原文与版本
《七步诗》流传至今有两个主要版本,内容略有差异:
版本一(常见版)
“`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版本二(《三国演义》引用版)
“`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重点内容:两个版本的核心思想一致,均以“豆与豆萁”比喻兄弟相残,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曹植的急智与深厚的文学功底。
—
实际案例分析
1. 文学价值
《七步诗》是中国古代讽喻诗的典范,通过简单的意象(豆与萁)表达深刻的主题。例如:
– “同根生”:强调兄弟血缘关系。
– “相煎何太急”:直指曹丕的迫害,情感强烈。
2. 历史影响
– 后世常引用此诗劝诫兄弟和睦,如清代《红楼梦》中贾宝玉曾化用此诗劝解家族矛盾。
– 现代教育中,《七步诗》被选入教材,作为古典诗歌赏析的经典案例。
—
争议与考证
部分学者认为《七步诗》可能为后人托名所作,理由包括:
1. 《三国志》未记载此事,首见于南朝《世说新语》。
2. 诗歌风格与曹植其他作品(如《洛神赋》)差异较大。
但主流观点仍认可其真实性,因典故与曹植的遭遇高度契合。
—
结论
《七步诗》是曹植七步成诗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隐喻和艺术感染力流传千年。无论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中兄弟阋墙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与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