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须马革裹尸还是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全诗为:
>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诗表达了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豪情,化用了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但更强调牺牲精神的崇高性而非形式。
二、关键意象解析
1. 马革裹尸
典出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体现古代武将的悲壮归宿。
2. 徐锡麟的突破
通过”何须”二字,将重点从死后哀荣转向牺牲本身的意义,凸显革命者的纯粹信念。
三、实际案例对比
案例1:抗日名将张自忠
– 传统诠释:1940年枣宜会战殉国后,遗体被日军恭敬送回,国民政府举行国葬,符合”马革裹尸”的传统价值观。
– 徐诗视角:张自忠战前写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其精神内核更贴近”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精神超越性。
案例2:现代维和部队
– 中国维和官兵在海外执行任务时,强调”完成使命高于个人安危“,与诗中淡化身后事、专注责任的理念高度契合。
四、文学史意义
此诗代表了近代革命诗歌的典型特征:
1. 突破传统生死观:从重”形”(遗体归宿)到重”神”(精神不朽)
2. 战争美学的转变:弱化悲情渲染,强化理想主义光芒
> 重点结论:徐锡麟通过改造古典意象,构建了更具现代性的英雄叙事,对后世革命文学影响深远。
(注:专业文献可参考《近代革命诗歌研究》《徐锡麟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