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岛“推敲”典故的原文出处探究
一、典故来源与历史背景
“推敲”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创作典故,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诗歌语言的极致追求。该典故最早记载于五代时期何光远《鉴诫录》卷八“贾忤旨”条,后经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等文献转载。
二、原始文献记载
1. 《鉴诫录》原始记载
重点内容:
> “(贾岛)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2. 诗歌完整文本
该典故出自贾岛《题李凝幽居》五律: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文本分析案例
案例1:字义比较
– “推”字:体现僧人归寺的熟悉感,动作自然随意,符合“幽居”意境
– “敲”字:制造声响对比静夜,形成“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韩愈最终建议采用)
案例2:音韵分析
| 字词 | 声调 | 韵部 | 效果 |
|——-|——|——|——|
| 推 | 平声(灰韵) | 阴柔 | 平稳但稍显平淡 |
| 敲 | 平声(肴韵) | 响亮 | 打破静谧的听觉张力 |
四、后世影响
1. 文学理论:成为“炼字”的典范案例(参见《苕溪渔隐丛话》)
2. 语言发展:现代汉语中“推敲”一词即源于此典
3. 跨文化传播:日本松尾芭蕉俳句创作也受此影响
五、学术争议
近年有学者提出:
– 可能混淆贾岛《宿山寺》中“僧推月下门”句
– 韩愈任京兆尹时贾岛已去世的时间矛盾
– 但主流学界仍以《题李凝幽居》为公认出处
重点结论:该典故生动展现了唐代诗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创作态度,其原始文本价值已超越单纯的字词选择,成为中华美学的经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