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共婵娟是哪首诗?
一、诗词出处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是苏轼为怀念弟弟苏辙而作,全文以明月为意象,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旷达的人生哲思。
原词节选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标红解析:
– “婵娟”原指月色美好,此处代指明月。
– “千里共婵娟”意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寄托了对亲人团聚的祝愿。
—
二、实际案例:现代应用与文化影响
1. 文学引用:
– 作家余华在《兄弟》中化用此句,表达角色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
– 央视中秋晚会多次以“千里共婵娟”为主题,凸显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如2023年晚会通过卫星连线实现“云端共明月”)。
2. 商业品牌:
– 月饼礼盒常以该句为宣传语(如广州酒家2022年中秋包装设计),强化节日情感共鸣。
3. 国际传播:
– 2020年NASA发布中秋月球照片,配文翻译为“Though miles apart, we share the same moon”,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
—
三、延伸知识:苏轼与中秋词的地位
– 《水调歌头》被誉为“中秋词之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对比其他中秋诗词:
– 杜甫《月夜》侧重个人离愁,而苏轼词更显豁达胸怀。
–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侧重空间辽阔,苏轼则强调时间与情感的永恒性。
提示:此句常被误记为李白或杜甫作品,需结合创作背景(苏轼密州任职时期)准确记忆。
—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千里共婵娟”不仅是经典诗句,更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情感符号,跨越时空连接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