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锄禾日当午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作者
“锄禾日当午”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悯农二首》(其二),全诗如下: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粮食的珍惜和对劳动者的同情,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经典之作。
二、诗歌背景与主题
1. 创作背景:
– 李绅生活于中唐时期,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农民负担沉重。
– 诗人通过观察田间劳作,写下《悯农二首》,反映底层人民的苦难。
2. 核心主题:
– 批判社会不公:揭露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
– 倡导节俭:强调粮食来之不易,警示世人珍惜资源。
三、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1: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悯农》常被选为德育素材。例如:
– 教学实践:教师通过让学生模拟“锄禾”动作,体会农民辛苦,培养节约意识。
– 效果反馈:学生课后剩饭率显著降低(某小学调查数据显示减少40%)。
案例2:社会宣传的引用
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发起“光盘行动”,将“粒粒皆辛苦”作为宣传标语,呼吁公众减少餐饮浪费。
四、延伸知识
1. 《悯农二首》其一: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此诗进一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剥削本质。
2. 李绅的生平争议:
– 尽管李绅写下同情农民的诗,但其晚年官至宰相,生活奢靡,存在“言行不一”的争议。
五、总结
“锄禾日当午”作为流传千年的名句,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倡导勤俭节约的文化符号,在教育和公益领域持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