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哪首诗?

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及作者

“今月曾经照古人”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全诗如下: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二、重点诗句解析

1. “今月曾经照古人”
– 这句诗通过时空对比,强调月亮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
哲学内涵:月亮作为自然意象,见证了古今人事变迁,凸显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

2.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运用互文手法,表达“古今明月同一轮,而人事已非”的感慨。

三、实际案例:诗句的现代应用

1. 文学引用
– 作家余华在《活着》中借用类似意境,通过“月光”象征历史的循环与生命的坚韧。

2. 影视作品
–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角色在月下独白时化用此句,烘托盛唐的时空苍凉感。

3. 文化传播
– 2023年央视中秋晚会以“今月照古人”为主题,用全息技术还原李白对月吟诗场景,引发观众共鸣。

四、诗歌的艺术价值

意象选择:以“月”为核心,串联古今,形成宏大时空观。
情感升华:从个人饮酒问月到宇宙人生之思,体现李白浪漫主义风格。

五、总结

李白的这首诗通过月亮这一永恒意象,探讨了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精神的永恒“今月曾经照古人”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5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5

相关推荐

  •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如何歌颂炽热的爱情?

    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爱情礼赞:解构“得成比目何辞死”的生死相许 一、惊世宣言:爱情价值的时代超越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两句出自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以决绝的生死誓言构建了唐代爱情诗的新高度。在初唐宫廷诗仍盛行绮艳婉约之风时,卢照邻却以市井长卷为载体,创造出具有震撼力的爱情宣言。比目鱼的双眼同游、鸳鸯的生死相随,成为理想爱情的具象化符号,…

    2025年11月9日
    150
  • 明代现代诗有哪些?晚明诗歌革新运动中的现代性萌芽

    明代现代诗有哪些?晚明诗歌革新运动中的现代性萌芽 一、明代诗歌的“现代性”争议 明代诗歌常被视为复古主义的代表,但晚明时期(16-17世纪)的诗歌革新运动中,部分作品已显现出突破传统、贴近现实的现代性特征。这种“现代性”并非指形式上的自由诗体,而是体现在主题世俗化、语言口语化、个体意识觉醒等方面。 重点内容:晚明诗歌的现代性萌芽,主要表现为对传统雅正诗风的反…

    2025年5月28日
    1160
  • 含有“草”字的古诗词佳句

    含有“草”字的古诗词佳句众多,以下列举一些经典且广为流传的句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

    2024年12月16日
    2820
  • 宋词在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应侧重于传承哪些文化精髓?

    宋词在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一、传承宋词中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 宋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责任感应当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南宋时期,众多词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如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悲愤呐喊,陆游《诉衷情》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终生遗憾…

    2025年11月2日
    220
  • 送别师长的诗句怎样表达敬意?

    送别师长的诗句,往往蕴含着深深的敬意与不舍之情。以下是一些表达敬意的送别师长诗句,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深意: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处:唐代诗人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深意:这句诗以“桃李满天下”来赞誉师长教育有方,弟子众多且遍布天下,成就斐然。诗人借此表达对师长崇高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认为师长的成就已无需再用种花来象征,因为师长的…

    2024年12月31日
    2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