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出自哪首诗?

明月几时有出自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明月几时有”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同时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关键信息标红

– 作者:苏轼(北宋)
– 词牌名:《水调歌头》
– 创作时间:1076年中秋
– 主题:思亲(兄弟之情)与人生感悟

二、原文与经典赏析

1. 全文摘录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重点句解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成为千古名句,表达对亲人平安的祝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月光,体现豁达的人生态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以自然现象比喻人生无常,富含哲理。

三、实际案例:现代应用与影响

1. 文化传播案例

流行音乐改编
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直接引用苏轼原词,成为经典歌曲,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影视作品引用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多次出现此词,强化剧中中秋思亲的氛围。

2. 教育领域应用

语文教材必修篇目
该词被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作为宋词代表作讲解,重点分析其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
考试高频考点
2022年某省高考题要求默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并分析其哲理。

四、总结

“明月几时有”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成为中华文化中团圆、哲思的象征。其跨越千年的生命力,体现在文学、音乐、教育等多领域,展现了经典诗词的永恒价值。

建议延伸阅读:苏轼其他中秋词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对比分析其不同时期的心境变化。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相关推荐

  • 求爱情的诗句,哪些能表达真挚情感?

    表达真挚情感的爱情诗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之作: 宋代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晏…

    2024年12月22日
    1990
  • 与植物相关的诗句,你能想起哪些?

    与植物相关的诗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植物的形态美,还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与植物相关的诗句: 花卉类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桃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2024年12月14日
    2230
  • 送别诗表现手法?离情别绪的文学构建

    送别诗表现手法:离情别绪的文学构建 一、送别诗的核心情感与文学价值 送别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以离情别绪为核心情感,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构建文学意境。其价值不仅在于情感表达,更体现了古人对于人际关系、时空变迁的哲学思考。 二、送别诗的常见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以物象寄托离愁 通过自然景物渲染离别氛围,如柳、月、流水等意象的运用。– 案…

    2025年4月24日
    1260
  • 荷花别样红是哪首诗?

    荷花别样红是哪首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荷花别样红”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如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重点内容解析 1. 诗歌背景:此诗作于杨万里任杭州官职期间,描绘了夏日西湖的荷花盛景,以送别友人林子方为引,实则赞美西湖的独特风光。2. 艺术特色: &#…

    2025年6月28日
    680
  • 黄鹤楼中吹玉笛出自哪首诗?

    黄鹤楼中吹玉笛出自哪首诗? 诗句出处 “黄鹤楼中吹玉笛”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全诗如下: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歌背景与解析 1.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白晚年(758年),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经武昌时。诗中借黄鹤楼笛声抒发贬谪之悲与思乡之情。 2. 重点意象…

    2025年7月1日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