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出自哪首诗?

明月几时有出自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明月几时有”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同时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关键信息标红

– 作者:苏轼(北宋)
– 词牌名:《水调歌头》
– 创作时间:1076年中秋
– 主题:思亲(兄弟之情)与人生感悟

二、原文与经典赏析

1. 全文摘录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重点句解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成为千古名句,表达对亲人平安的祝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月光,体现豁达的人生态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以自然现象比喻人生无常,富含哲理。

三、实际案例:现代应用与影响

1. 文化传播案例

流行音乐改编
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直接引用苏轼原词,成为经典歌曲,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影视作品引用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多次出现此词,强化剧中中秋思亲的氛围。

2. 教育领域应用

语文教材必修篇目
该词被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作为宋词代表作讲解,重点分析其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
考试高频考点
2022年某省高考题要求默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并分析其哲理。

四、总结

“明月几时有”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成为中华文化中团圆、哲思的象征。其跨越千年的生命力,体现在文学、音乐、教育等多领域,展现了经典诗词的永恒价值。

建议延伸阅读:苏轼其他中秋词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对比分析其不同时期的心境变化。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相关推荐

  • 哪些诗里藏着“湘蕾”?揭秘古典诗词中的隐秘意象

    哪些诗里藏着“湘蕾”?揭秘古典诗词中的隐秘意象 一、“湘蕾”的文学溯源与象征意义 “湘蕾”并非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显性意象,而是通过植物隐喻(如湘竹、荷花蓓蕾)与地域文化(湘楚之地)共同构建的复合意象。其核心象征包括:– 高洁与哀愁:湘地多竹,竹蕾初生时纤弱易折,暗合屈原《湘君》中“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孤芳自赏。– 未竟之美:含苞待放的“蕾…

    2025年4月27日
    1260
  • 诗的风格技巧有哪些?从豪放到婉约的审美谱系

    诗的风格技巧有哪些?从豪放到婉约的审美谱系 一、诗歌风格的分类与核心特征 诗歌风格是诗人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的集中体现,主要可分为豪放与婉约两大谱系,二者在语言、意象、情感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 1. 豪放风格 – 特点:气势恢宏、情感奔放、意象壮阔,多用夸张、直抒胸臆的手法。 – 代表诗人:李白、苏轼、辛弃疾。 – 案例: …

    2025年5月23日
    1540
  • 宋代“寿词”创作有哪些常见的模式化问题?

    宋代“寿词”创作的模式化问题探析 宋代寿词作为祝寿文化的文学载体,在士大夫社交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创作数量的激增,这类作品逐渐显露出主题趋同、意象固化、结构雷同三大模式化特征。以下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 一、主题元素的程式化堆砌 1. 吉祥意象的重复组合 寿词普遍堆砌松柏、龟鹤、蟠桃等象征长寿的意象。如魏了翁《鹧鸪天·寿范靖州》中“蟠桃待熟三千岁,犀树须…

    2025年11月2日
    220
  • 苏洵的词作中,哪些值得一读?

    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苏洵的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苏洵词作: 《九日和韩魏公》 内容: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

    2024年12月14日
    1980
  • 英文诗有哪些类别的?抒情诗、叙事诗与十四行诗

    英文诗的主要类别 英文诗根据主题、结构和功能可分为多种类别,其中抒情诗(Lyric Poetry)、叙事诗(Narrative Poetry)和十四行诗(Sonnet)是最具代表性的三类。以下将详细介绍它们的特征及实际案例。 1. 抒情诗(Lyric Poetry) 抒情诗以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为核心,通常短小精炼,语言富有音乐性。常见的子类型包括颂…

    2025年5月31日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