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行出自哪首诗?

景行的出处及文化内涵解析

一、景行的原始出处

“景行”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原文为: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

关键释义:

1. “景行”(jǐng háng):原指光明正大的行为,后引申为高尚的德行
2. “行止”:既指行为举止,也暗含”向往追随”之意

二、文本的深层解读

1. 字面含义

“高山仰止”:对崇高德行的仰望
“景行行止”:对光明正大行为的效仿

2. 儒家阐释

东汉郑玄在《毛诗笺》中注解
> “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三、历史应用案例

案例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文末赞语引用
>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应用分析*:司马迁以此表达对孔子德行的崇敬,确立了”景行”作为道德标杆的文学传统。

案例2:曹丕《与钟大理书》

> “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文体特征*:将四字缩略为成语,显示魏晋时期已完成典故的定型化。

四、文化流变

1. 成语演化

– 唐代形成固定搭配”高山景行”
《唐宋诗醇》评李白诗时使用:”凛然有高山景行之思”

2. 现代应用

清华大学校歌歌词
>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化用”景行”精神)

五、学术争议点

1. 读音分歧

– 传统读jǐng háng(如朱熹《诗集传》)
– 现代部分学者主张读yǐng háng(”景”通”影”,指效仿)

2. 意象转化

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
> “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将道德意象转化为人生境界说)

总结:从《诗经》原典到现代语境,”景行”完成了从具体行为描述到抽象道德符号的升华,成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其演变过程典型体现了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转化。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3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3

相关推荐

  • 杜甫病死的诗有哪些?在诗史中触摸诗圣的最后温度

    杜甫病死的诗有哪些?在诗史中触摸诗圣的最后温度 一、杜甫晚年创作背景与疾病主题 杜甫(712-770)晚年漂泊西南,饱受肺疾、风痹、糖尿病等病痛折磨。这一时期的诗作常以疾病为意象,既记录个人苦难,亦折射时代动荡。《登高》《风疾舟中伏枕书怀》等作品,成为解读其生命终章的密钥。 二、直接描写病死的核心诗作 1.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769年) 重点内容…

    2025年5月29日
    1120
  • 九曲黄河万里沙,如何形容黄河的壮阔?

    “九曲黄河万里沙”这句诗本身就已经非常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壮阔景象。若要进一步形容黄河的壮阔,可以围绕其蜿蜒曲折、浩渺无垠、沙石滚滚等特点进行展开。以下是一段形容黄河壮阔的文字: 黄河,如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夏大地上,九曲十八弯,绵延万里,气势磅礴。那滔滔的河水,携带着万里的黄沙,奔腾不息,仿佛是天地间最雄浑的乐章。河面宽阔,波涛汹涌,浪花飞溅,展现出一种无与伦比…

    2025年1月9日
    2050
  • 千年之后,我们为何依然需要唐诗?

    千年之后,我们为何依然需要唐诗? 一、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唐诗以其惊人的情感穿透力,跨越千年时空直击现代人心灵。当我们读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依然能感受到战乱年代的家国之痛;吟诵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游子的思乡之情依然鲜活如初。这些诗句所表达的人类共通情感——爱情、友情、乡愁、抱负、失…

    2025年11月9日
    160
  • 唐高祖的起义诗有哪些?在历史人物中遇见诗意豪情

    唐高祖的起义诗有哪些?在历史人物中遇见诗意豪情 唐高祖李渊的诗文背景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其诗文创作虽不如其子唐太宗李世民或后世文人那般广为人知,但在起义与建国过程中仍留下了反映时代豪情的诗作。这些作品兼具政治宣言与文学价值,展现了乱世英雄的壮志与谋略。 李渊的起义诗案例 1. 《赠李靖》 此诗是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赠予名将李靖的…

    2025年6月1日
    910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全首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诗及深度解析 一、原诗全文 《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此版本为《世说新语》记载的四句简化版,另有六句版本附后) 六句扩展版(见于《三国演义》)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二、重点内容解析 1. 核心矛盾:以“豆萁煮豆”比…

    2025年6月28日
    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