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无语凝噎是哪首诗?

竟无语凝噎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竟无语凝噎”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经典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创作于他离开汴京(今开封)与恋人分别时,以凄婉笔触描绘离愁别绪。

重点内容
– 词牌名:《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
– 名句定位:下阕开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二、全词原文与解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重点内容
“竟无语凝噎”:通过动作细节(执手、泪眼)与心理描写(哽咽无言),极写离别时的悲痛。
–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杨柳岸晓风残月”为虚写)、情景交融(以秋景衬离情)。

三、实际案例:经典化用与影响

1. 流行文化引用
– 歌曲《千里之外》中“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被乐评人认为化用了“竟无语凝噎”的意境。
– 影视剧《知否知否》中多次出现《雨霖铃》词句,强化角色离别场景的感染力。

2. 学术研究
–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柳永词“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并以《雨霖铃》为例,指出其“微妙而真切”的情感表达。

四、延伸思考:为何这句诗深入人心?

情感共鸣“无语凝噎”精准捕捉了人类面对离别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普遍心理。
语言张力:四字凝练,却包含动作(执手)、神态(泪眼)、心理(哽咽)三重层次。

重点内容:柳永通过白描手法,将私人化的离愁升华为跨越时代的艺术经典

五、总结

“竟无语凝噎”不仅是《雨霖铃》的词眼,更成为中文语境中表达极致离愁的符号。其成功在于细节的真实性与情感的普适性,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与研究。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3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3

相关推荐

  • 能让孩子背的诗有哪些?启蒙教育与诗歌记忆的双重收获

    能让孩子背的诗有哪些?启蒙教育与诗歌记忆的双重收获 一、诗歌启蒙的教育价值 诗歌背诵是儿童语言发展和文化启蒙的重要方式。通过韵律感强、意境优美的古诗,孩子能:– 提升语言能力:积累词汇,掌握汉语节奏(如《静夜思》的平仄规律)。– 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自然之美(杨万里《小池》)。– 传承文化基因:理解“谁知…

    2025年6月13日
    860
  • 大漠收残阳是哪首诗?

    大漠收残阳是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大漠收残阳”并非独立存在的完整诗句,而是对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名句的化用或误记。原诗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诗是王维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描绘了塞外壮阔苍凉的景象,被誉为“千古壮观”的边塞诗代表作。 — 二、误记原因分析 1. 意象联想混淆 “…

    2025年6月26日
    660
  • 哪些诗蕴含恐怖故事?细读古诗中细思极恐的暗黑篇章

    哪些诗蕴含恐怖故事?细读古诗中细思极恐的暗黑篇章 古诗常以优美意境或深刻哲理示人,但某些作品在华丽辞藻下隐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暗黑叙事。这些诗或借景抒情,或隐喻现实,需细读方能察觉其恐怖内核。 一、《长恨歌》中的“死亡爱情” 白居易的《长恨歌》表面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实则暗藏血腥与阴谋:–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被缢死的…

    2025年4月27日
    1520
  • 《青衫泪》“裴兴奴琵琶诉冤”如何模仿《琵琶行》?

    《青衫泪》“裴兴奴琵琶诉冤”对《琵琶行》的模仿策略解析 一、主题立意的高度契合 《青衫泪》中“裴兴奴琵琶诉冤”情节明显继承了《琵琶行》“借乐声抒怀”的核心主题。马致远通过裴兴奴这一教坊司歌妓形象,延续了白居易笔下琵琶女“天涯沦落”的叙事模式。两部作品都通过音乐媒介构建起“演奏者-聆听者”的情感共鸣,在琵琶弦声中完成身世飘零的共情传递。这种“音乐-命运”的双重…

    2025年11月2日
    200
  • 杜甫情爱的诗有哪些?杜甫诗中的家庭与爱情书写

    杜甫情爱的诗有哪些?杜甫诗中的家庭与爱情书写 杜甫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多以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为主题,但其中也不乏对家庭温情与夫妻情深的细腻描写。以下将从杜甫的情爱诗作切入,分析其诗歌中的家庭与爱情书写。 一、杜甫情爱诗的代表作 杜甫的情爱诗虽不多,但情感真挚,主要集中在对妻子杨氏的思念与对子女的关爱上。 1. 《月夜》 重点内容:此诗是杜甫被困…

    2025年5月31日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