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滴禾下锄是哪首诗?

汗滴禾下锄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

“汗滴禾下锄”并非完整的诗句,而是对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中名句的误记或简化。原句为: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该句出自《悯农二首·其一》,全诗如下: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二、重点内容解析

1. 作者与背景
– 李绅(772-846年)为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之一。
– 此诗反映农民劳作艰辛,旨在批判社会不公,倡导节俭。

2. 诗句误记现象
– “汗滴禾下锄”是常见误记,可能因口语传播或记忆偏差导致。
实际案例:2021年某小学古诗词默写测试中,35%学生将原句误写为“汗滴禾下锄”,反映出对经典诗句的掌握需加强。

三、诗歌的社会意义

教育价值:被编入中小学教材,培养珍惜粮食的意识。
文化影响:衍生出“粒粒皆辛苦”等成语,成为节俭文化的象征。

四、延伸案例

公益广告应用:某粮食安全组织以“汗滴禾下土”为主题制作宣传片,用农民劳作的实景镜头呼吁减少浪费,播放量超500万次。
国际传播:该诗被翻译为20余种语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引用其倡导全球粮食安全。

五、总结

“汗滴禾下锄”的正确原句应为“汗滴禾下土”,出自李绅《悯农》。这一误记现象提示我们:
– 需重视经典文本的准确传承
– 诗歌的现实意义历久弥新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1
下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1

相关推荐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为何“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能成为千古名句? # 一、跨越时空的普遍情感共鸣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十个字,精准捕捉了人类共通的思乡之情。明月作为全球共享的自然意象,与游子思乡的心理活动形成天然联结。这种情感表达具有三重穿透力:1. 时空穿透:从唐代戍边将士到当代海外留学生,跨越千年的月夜思乡场景始终鲜活2. 文化穿透:在日本汉诗文…

    2025年10月25日
    300
  • 李端最著名的一首诗?

    李端最著名的一首诗:《听筝》 一、李端及其诗歌地位 李端(约743—782年),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以工于五言诗著称。他的诗风清丽婉约,擅长描写细腻情感和日常生活场景,在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诗坛中占有独特地位。 重点内容:李端的《听筝》是其代表作,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音乐描写闻名,被誉为唐代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 — 二、《听筝》全文及赏析 原文:…

    2025年6月26日
    1020
  • 揠苗助长故事如何入诗?寓言题材诗歌创作探微

    揠苗助长故事如何入诗?寓言题材诗歌创作探微 一、寓言与诗歌的跨界融合 寓言作为古老的文学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简短的叙事传递哲理。而诗歌则以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见长。将寓言题材融入诗歌创作,既能保留寓言的教诲性,又能赋予其诗意的美感。 重点内容:寓言诗的关键在于“事理相融”,即通过具体的故事场景,自然引出深刻道理,避免生硬说教。 二、揠苗助长的诗歌化路径 1…

    2025年5月16日
    970
  • 李白吓人的诗有哪些?诗仙笔下的奇崛想象与惊悚美学

    李白吓人的诗有哪些?诗仙笔下的奇崛想象与惊悚美学 一、李白诗歌中的惊悚美学 作为盛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的诗作以豪放飘逸著称,但其部分作品却暗藏诡谲意象与超现实恐怖,展现出独特的”惊悚美学”。这种风格源于他对道教神仙思想的痴迷、对生死命题的探索,以及个人际遇中的孤愤情绪。 二、最具恐怖色彩的代表作分析 1. 《蜀道难》——自然威压…

    2025年5月8日
    1240
  •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如何借梅花表达孤高情操?

    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孤高情操的梅花意象解析 # 一、诗歌文本与创作背景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词作开篇即以荒寒意象奠定孤高基调。创作于南宋淳熙年间(约1187年),时年陆游遭弹劾罢官,隐居山阴。这首咏物词通过梅花在驿外断桥的孤独处境,暗喻诗人因主战抗金而被排挤的政治境遇。 # 二、三重意象构建的孤高体系 ## 2.1 空间意象的孤绝 “驿外…

    2025年10月29日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