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为何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一、标题的出处与内涵
“文起八代之衰”这一经典评价出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原文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其中“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八个朝代(约公元1世纪至7世纪),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学史上骈文盛行的时代。
二、“八代之衰”的具体表现
1. 骈文的形式主义泛滥
八代文学以骈文为主导,过度追求对仗工整、声律和谐、用典繁复,导致内容空洞、思想贫乏。文章成为辞藻堆砌的游戏,丧失了表达真实思想的功能。
典型案例:南朝江淹《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虽辞藻优美,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典型体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
2. 儒家道统的断裂
这一时期佛教、玄学盛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明显衰退,文人多沉溺于清谈玄理,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三、韩愈的文学革命
1. 古文运动的倡导
韩愈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强调文章应当承载儒家之道,恢复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他反对“绣绘雕琢”的文风,提倡“唯陈言之务去”的创新精神。
2. 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
在《答李翊书》中,韩愈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理念,提出“气盛言宜”说,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与文章气势的关系。
创作实践案例:
– 《师说》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阐明从师学习的道理,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直接点明主题,与骈文的迂回曲折形成鲜明对比。
– 《祭十二郎文》打破祭文惯用的骈俪格式,用散体文字抒写真情实感,其中“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等句,语言质朴却感人至深。
3. 文体与语言的革新
韩愈创造了大量新语汇,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这些语句既有深刻哲理,又形式自由,完全摆脱了骈文的束缚。
四、韩愈文学改革的历史影响
1. 文学风气的转变
韩愈及其追随者(如柳宗元)的努力,使散文重新成为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为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学革新奠定了基础。
2. 儒家思想的复兴
通过文学改革,韩愈重新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其“道统论”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形成。
五、结语
韩愈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不仅因为他终结了八代以来形式主义的文风,更因为他重建了文学与道统的密切联系,开创了中国散文发展的新纪元。他的文学革命不仅是形式的革新,更是思想的重建,这正是其历史地位的真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