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字为何是词眼?

论“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字的词眼地位

一、词眼的理论界定与审美功能

词眼是词作中凝练传神、统摄意境的关键字眼,具有以少总多的艺术表现力。在张先《天仙子》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字正是这样的存在。它既承担着动态描摹功能,又蕴含丰富情感层次,使整个画面从静态写生升华为生命律动的艺术呈现。

二、“弄”字的动态造型与空间建构

“弄”字创造出拟人化的动态意象。当月光冲破云层的瞬间,花朵在风中摇曳,其影随之舞动。这个动词将花与影的关系转化为主动戏弄的互动:
– 实际案例: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的“误”字虽妙,但仅表现状态;相较之下,“弄”字同时包含主体动作(花摇)、客体反应(影动)、主客关系(戏弄)三重维度
– 对比同时代词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二者皆运用通感,但“弄”更突出优雅克制的动态美,符合士大夫审美趣味

三、时空维度下的意境升华

“弄”字串联起天空(云月)与地面(花影)的垂直空间。云破(因)→月来(果)→花弄(新因)→影动(新果),形成环环相扣的因果链:
1. 时间维度:暗示观察者从暮色(“池上暝”)到月出的持续注视
2. 心理维度:对应前句“沙上并禽”的成双成对,反衬词人独对花影的孤寂
3. 实际案例:白居易“弄石临溪坐”的“弄”体现闲适,张先的“弄”则暗藏对易逝美景的怅惘,与下阕“风不定,人初静”形成情绪呼应

四、音韵修辞的完美统一

“弄”字发音(nòng)的鼻韵母产生绵长余韵,与影影绰绰的视觉形象形成通感。其在词中的位置(第四字)正处于音步转折处,轻巧的舌音将前六字“云破月来花”的积累态势巧妙承接,最终落在厚重鼻音“影”字上,完成从视觉到听觉的意境转换。

五、文学史视野中的经典化过程

宋代词论家已将“弄”字作为炼字典范。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特别标注此句“景物如画,画不能至”,王闿运更直言“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实际案例证明:同时期梅尧臣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张先正是通过“弄”字实现了将瞬间动态转化为永恒诗意的艺术突破。

结语

“弄”字之所以成为词眼,在于其融合了拟人修辞的灵性、因果叙事的张力、情感投射的深度。这个看似轻巧的字眼,实为凝聚中国古典诗歌“立象尽意”美学的结晶,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透过文字,看见那个月移影动的永恒夜晚。

(0)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

  • 以“观”为名的古诗有哪些佳作?

    以“观”为名的古诗佳作颇丰,这些诗作或以“观”字入题,描绘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或以“观”字为名,蕴含深邃哲理,展现诗人独特的视角与情怀。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以“观”为名的古诗佳作: 1. 《观沧海》 – 曹操 简介:此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选自其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名句…

    2024年10月4日
    2350
  • 但愿人长久出自哪首诗?

    但愿人长久出自哪首诗?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 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时写给弟弟苏辙的,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文如下: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

    2025年6月28日
    840
  • 关于立冬的古诗词有哪些?

    关于立冬的古诗词众多,以下列举一些经典的作品: 《立冬》·李白(唐) 原文: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简析:诗人以冻笔懒写新诗,寒炉边温着美酒,醉眼朦胧中看到月光下墨花绽放,仿佛整个村子都被白雪覆盖。此诗描绘了立冬时节的寒冷与诗人的闲适生活。 《立冬日作》·陆游(宋) 原文: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

    2024年12月16日
    2240
  • 李商隐的诗风与李贺的奇崛有何关联?

    李商隐与李贺诗风的关联性研究:从奇崛到朦胧的审美嬗变 一、引言:中晚唐诗坛的奇崛脉络 李贺(790-816)与李商隐(813-858)作为中晚唐诗歌史上的两座奇峰,其创作虽相隔二十余年,却在诗风上呈现出深刻的承继与转化关系。李贺以“诗鬼”之称开创的奇崛险怪诗风,通过李商隐的创造性吸收,最终演变为深婉朦胧的独特风格。这种艺术传承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内部的演变逻辑…

    2天前
    30
  • 中学山水田园诗教材解读:从王维到孟浩然的诗画世界

    中学山水田园诗教材解读:从王维到孟浩然的诗画世界 一、山水田园诗的历史背景与教学价值 山水田园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以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为核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思想与审美追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这类诗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哲学。 教学重点:1. 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如“山”“水”代表高洁或永恒)2.…

    2025年4月27日
    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