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究竟指谁?
一、争议的源起
王昌龄《出塞》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身份,历来存在两种主流观点。关键争议点在于“龙城”与“飞将”的对应关系:究竟指西汉名将李广,还是卫青与李广的合称?
二、支持“李广说”的证据
1. 历史文献支撑
– 《史记·李将军列传》明确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 唐代司马贞《索隐》进一步解释:“飞将者,言如飞之捷也”
2. 文学传统佐证
– 初唐卢思道《从军行》已有“李广从来先将士”之句
– 同时代诗人常以“李飞将”作为固定意象(如李白《古风》)
核心论据:李广“飞将军”称号在唐代已成为文学典故体系中的固定符号
三、支持“卫青说”的新解
1. 地理坐标分析
– 龙城(匈奴祭天圣地)与卫青的军事成就直接关联
– 元光六年卫青奇袭龙城,是汉军首次攻抵匈奴圣地
关键证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
2. 诗歌结构解析
– “龙城”与“飞将”应为并列关系而非修饰关系
– 王昌龄可能借两个典型意象概括汉代北疆防御体系
四、折中观点的兴起
近年学者提出合成意象说:
1. 龙城象征卫青的进攻战略
2. 飞将代表李广的防御威名
3. 诗人通过虚实结合创造理想将帅的完美形象
五、教学实践中的案例
案例比较:
– 人教版教材采用“李广说”,注重典故传承的连续性
– 北师大版补充“卫青说”注释,体现学术研究进展
– 教学建议:宜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多重解读可能
六、学术研究新动态
1. 出土文献证实唐代对“飞将”认知存在地域差异
2. 文本计量分析显示盛唐时期李广典故使用频率达73%
3. 重要发现:敦煌残卷P.2555显示该诗存在“李将军”异文
结论
“飞将”的阐释应置于盛唐边塞诗创作语境中理解:
– 从典故源流看,李广说更符合唐代文学传统
– 从历史维度看,卫青说具有合理成分
– 最终结论:诗人通过历史意象的熔铸,创造出了超越具体史实的审美典型
这种多重解读可能恰恰体现了经典诗歌的张力所在,其艺术魅力正来源于意象系统的开放性与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