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词选的选词标准及其侧重
一、引言
词选作为词学批评的重要载体,通过选录特定作品体现编者的词学观念。历代著名词选如《花庵词选》、《绝妙好词》等,均具有鲜明的选词标准,这些标准既反映时代审美风尚,又蕴含个人的艺术追求。
二、《花庵词选》的选词标准
1. 编者背景与编选宗旨
《花庵词选》由南宋黄昇编选,包含《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和《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两部分。黄昇作为江湖诗人兼词人,其选词标准具有兼顾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点。
2. 选词侧重
(1)崇尚雅正,兼收并蓄
黄昇在《自序》中明确“博观约取”,既选录苏轼、辛弃疾等豪放词人作品,也大量收录周邦彦、姜夔等格律派词作。如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评其“中秋词,此词一出,余词尽废”。
(2)注重音律与辞采并重
特别推崇周邦彦词的“浑厚和雅”,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选录其词作达29首。同时收录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突出其声律创新与语言艺术。
(3)保存当代词人文献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收录南宋词人89家,其中不少词人藉此选本得以传世。如对姜夔词的选录,既注重其《暗香》《疏影》等自度曲,也收录其题序创作特色。
三、《绝妙好词》的选词标准
1. 编者背景与时代环境
《绝妙好词》为宋末元初周密所编,成书于南宋灭亡后。这一特殊历史背景深刻影响了其选词取向。
2. 选词侧重
(1)独尊雅词,崇尚清空
周密深受姜夔词风影响,特别推崇“清空雅正”的审美标准。全书收录132家词人,其中姜夔词虽仅存13首,但其“清空”词风成为选录的重要尺度。
(2)侧重南宋,尤重格律派
选录作品中,吴文英词作达16首,周密自选22首,而对辛弃疾仅取3首,明显偏向婉约雅正词风。如选录王沂孙《齐天乐·蝉》等咏物词,体现对寄托深远的艺术追求。
(3)注重艺术锤炼
特别重视词作的字句锤炼与意境营造。如选录史达祖《双双燕·咏燕》:“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展现对精工雅洁的推崇。
四、其他重要词选的选词特点
1. 《草堂诗余》——通俗性与实用性
这部南宋坊间词选突出“应歌”与“应社”功能,按春景、夏景等时节和节庆分类编排。选词侧重周邦彦、柳永等婉约词人,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因情感真挚、语言通俗被多次收录。
2. 《词综》——兼容并包的集大成
清代朱彝尊所编《词综》体现浙西词派主张,既重姜夔、张炎的清空醇雅,也注重辑佚存录。其选录张炎《解连环·孤雁》“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展现对咏物技巧与寄托的重视。
3. 《宋词三百首》——重拙大的审美
晚清朱祖谋所编《宋词三百首》体现常州词派后期观点,推崇“重拙大”的境界。特别重视吴文英词,选录25首之多,如《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展现对沉郁顿挫风格的推崇。
五、选词标准的历史演变
1. 从应歌到言志
宋代词选多侧重音律和谐、语言婉丽,如《花庵词选》兼顾艺术性与可歌性;清代以后则更重视寄托深远、风格沉郁,如《宋词三百首》强调比兴寄托。
2. 从门户之见到兼容并蓄
早期词选多体现编者个人偏好,如《绝妙好词》的雅正倾向;后期词选如《词综》则力求全面反映词史发展脉络,体现学术性追求。
六、结语
历代词选的选词标准既是一时词学风尚的缩影,也是编者词学思想的体现。从《花庵词选》的博观约取,到《绝妙好词》的独尊雅正,再到《宋词三百首》的重拙大追求,这些选本通过具体的选词实践,构建了中国词学批评的独特体系,为后世理解词史流变提供了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