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宋词“犯调”制曲手法的专业文章。
宋词“犯调”制曲手法探析
“犯调”是宋代词乐高度发达背景下产生的一种高级、复杂的制曲手法。它并非指词人写作时违反了格律或音律,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音乐结构技巧。简而言之,“犯调”即将属于不同词牌(或宫调)的乐句片段,重新组合串联,从而构成一首新曲的做法。这类似于现代音乐创作中的“采样”与“混编”,是宋代音乐文化与文人词创作深度融合的体现。
“犯调”的操作原理与分类
“犯调”的操作核心在于“犯”,即“侵犯”、“融入”。其具体操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宫调相犯与词调相犯。二者时常结合,但侧重点不同。
1. 宫调相犯
这是“犯调”最核心、最专业的音乐层面。中国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以及“十二律吕”。“宫调”就是由一个核心音(宫音)和律高所确定的调式系统。不同的宫调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如“仙吕宫”清新绵邈,“商调”凄怆怨慕。
宫调相犯,就是指在一首曲子中,从一个宫调转换到另一个宫调。 这种转换不是随意的,需要遵循一定的音乐规律,通常要求在音高上相近或存在转换通道的宫调之间进行,以保证旋律的流畅与和谐。否则会被认为是“失律”。
* 操作关键:找到两个宫调之间共同的音或可以平滑过渡的乐句,在曲子的特定节点(如过片、结句)进行转换。
2. 词调相犯
这是从文辞格律角度更容易观察到的“犯调”形式。它主要指截取不同词牌的句法、句式(包括字数、平仄、韵脚)组合成一首新的词体。虽然其背后往往伴随着宫调的变化,但有时我们仅从文本结构就能识别。
* 操作关键:选取多个经典词牌中具有特色的乐句(对应固定的句式),按照新的章法结构进行排列,形成“集句”式的新曲。
“犯调”的具体操作步骤与案例
以下将通过具体案例,拆解“犯调”的创作过程。
案例一:吴文英的《暗香疏影》(犯《暗香》与《疏影》)
这是词调相犯的经典案例。姜夔自创了两首咏梅名作《暗香》与《疏影》,二者在音乐上本属同一宫调,意境上相辅相成。
* 操作步骤:
1. 选取母体:选定《暗香》与《疏影》两个词牌作为“犯”的对象。
2. 截取句段:吴文英并非简单拼接,而是以前调《暗香》的上片句式为基础骨架,同时融入后调《疏影》的某些句式特点。
3. 重组结构:创造出一个既熟悉又崭新的结构。我们对比一下开头:
* 姜夔《暗香》首句:“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上片)
* 姜夔《疏影》首句:“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上片)
* 吴文英《暗香疏影》首句:“占春压一。卷峭寒万里,平沙飞雪。”
吴文英的词在句读、气韵上融合了二调之长,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的词牌《暗香疏影》。
案例二:周邦彦的《瑞龙吟》(三犯词)
周邦彦是“犯调”的大师,《瑞龙吟》被称作“三犯词”,是更为复杂的多重相犯。
* 操作步骤:
1. 结构分层:《瑞龙吟》分为三片(段)。据学者研究,其音乐结构是典型的宫调相犯。
2. 分段相犯:
* 第一片:一般认为属于正平调(或中吕调),节奏舒缓,是“序曲”部分,旨在铺陈场景。
* 第二片:音乐转入另一个宫调(如越调),旋律节奏发生变化,情感开始推进。此片的句式与第一片不同,明显带有其他词牌的特征。
* 第三片:再次转换宫调,回到首片的调式,但在句法上又“犯”了另一个词牌(如《兰陵王》的某些片段),形成“再现部”与“新发展”的结合。
3. 效果:通过这样精心的音乐设计,《瑞龙吟》在听觉上形成了“A-B-A‘”的复杂回环结构,情感层层递进,极尽顿挫之妙。其操作的精髓在于,不仅犯了不同的词调句法,更关键的是犯了不同的宫调,使全曲音乐色彩丰富,跌宕起伏。
“犯调”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犯调”手法的出现,标志着宋词音乐从单纯的“依曲填词”向“创调制曲”的飞跃。 它打破了单个词牌音乐结构的封闭性,为词乐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组合可能。
* 创新性:它是宋代词人音乐家创造新词牌的重要途径。
* 表现力:通过宫调和旋律的对比与转换,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能够承载更复杂、更细腻的情感内容。
* 专业性:成功的“犯调”需要创作者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不仅要精通文辞格律,更要深谙乐理与宫调系统,因此它也是词人音乐造诣的试金石。
总之,“犯调”是一种精巧而深刻的艺术手法。它如同词坛的“熔金琢玉”,将已有的经典音乐素材重新熔铸,创造出焕然一新的艺术精品,是宋词辉煌成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