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结局”处理的艺术特色
一、元曲结局的总体特征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其结局处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特征。“大团圆结局”与“悲剧性收场”并存构成了元曲最突出的双重特质。这种特征既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矛盾心理,也体现了市民阶层与文人审美趣味的交融。在杂剧和散曲中,结局处理往往通过情节安排、人物命运和情感抒发三个层面展现其独特魅力。
二、大团圆结局的程式化特征
(一)善恶有报的伦理取向
元曲中大量作品采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化结局,这种处理方式既符合传统道德观念,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例,虽然剧中主角遭遇悲惨,但最终通过“血溅白绫、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三桩誓愿的实现和父亲窦天章平反冤案,实现了道德秩序的恢复。这种结局既宣泄了观众的情感,也维护了社会伦理价值。
(二)才子佳人的团圆模式
在爱情题材作品中,“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成为普遍采用的结局模式。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历经波折,最终在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结局不仅满足了观众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通过科举成名、奉旨成婚等情节设计,巧妙地调和了爱情自由与礼教约束的矛盾。
三、悲剧性结局的突破意义
(一)现实主义的深刻揭示
部分元曲作品敢于突破传统,采用悲剧性结局,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最终“投江自尽”,汉元帝孤独终老的结局,打破了传统帝王美人大团圆的套路。这种结局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更通过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关联,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二)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
元曲中的悲剧结局往往蕴含着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思考。纪君祥《赵氏孤儿》虽然以复仇成功告终,但过程中众多义士的牺牲和赵氏家族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与人性的光辉” 这一永恒主题。这种结局处理使得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四、结局艺术的表现手法
(一)意象象征的运用
元曲作家善于通过意象象征来强化结局的艺术效果。在《梧桐雨》中,“秋雨梧桐叶落时” 的意象既暗示了杨贵妃的悲惨命运,也象征着唐明皇失去爱情后的孤寂心境。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使结局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二)戏曲程式的创新
元曲结局在保持戏曲程式化的同时,也展现出创新性。白朴《墙头马上》通过“井底引银瓶” 的象征性场景,既保持了喜剧结局的整体框架,又通过这一意象暗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艰难处境,达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效果。
五、结局处理的文化内涵
元曲的结局处理深刻反映了元代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矛盾、科举中断、文人地位下降等社会现实,使得元曲作家在结局处理上既要保持传统的伦理框架,又要抒发个人的愤懑与无奈。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元曲结局呈现出“外喜内悲” 的独特美学特征,即在表面的团圆或成功之下,往往隐藏着深刻的悲凉与无奈。
结语
元曲的结局艺术是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多元化的结局处理方式不仅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为后世戏曲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对善恶伦理、爱情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多元展现,元曲结局既满足了不同阶层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实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成为中华戏曲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