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元曲“肖像描写”特色的专业文章。
元曲“肖像描写”的艺术特色探析
元曲,作为与唐诗、宋词并峙的文学高峰,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酣畅淋漓的抒情与深刻的社会批判上,更在于其鲜活生动、极具戏剧性的人物塑造。其中,肖像描写作为刻画人物的首要手段,在元曲中展现出迥异于前代诗词的独特风貌。它不再是静态的、工笔细描的“画象”,而是动态的、写意的、服务于舞台表演与性格揭示的“活画”。
一、 动态化与戏剧化:在行动中勾勒肖像
与诗词中多通过旁观者视角进行静态描述不同,元曲的肖像描写常常融入动作和情节,让人物在“做”与“动”中展现自己的外貌与神态。这种手法使得人物的肖像不再是凝固的瞬间,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极具舞台表现力。
典型案例: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第一折中,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起了杀心。关汉卿并未直接描绘赛卢医的凶恶面相,而是通过他的行动和语言来“画”出其肖像:
> (赛卢医上,诗云)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
> (云)自家姓卢,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在这山阳县南门开着生药局。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本利该还他二十两……不如到无人处,除了这小厮(指蔡婆婆),可不还省钱。
这里,人物的“自报家门”和内心独白本身就是其肖像的一部分。他那荒诞不经的开场诗,瞬间勾勒出一个庸医兼无赖的滑稽又可憎的嘴脸。其肖像是在其“起杀心”这一戏剧动作中完成的,观众通过他的言行,仿佛亲眼看到了一个眼神闪烁、心怀鬼胎的奸诈之徒。
二、 写意化与夸张化:抓住特征,遗貌取神
元曲的肖像描写不追求面面俱到的精细,而是善于抓住人物最核心的一两个特征,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进行放大,以达到传神写韵、过目不忘的艺术效果。这种写意笔法,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大写意”,重在神似。
典型案例: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
这首小令堪称夸张写意的典范:
>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 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
>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作者完全没有去描绘蝴蝶翅膀的花纹、触须的形状,而是以惊人的想象力,将其夸张为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的“巨物”。它“弹破”梦境,“一采一个空”地掠夺名花,甚至翅膀“轻轻飞动”就能把人扇到桥对面。这种极度夸张的描写,舍弃了蝴蝶的真实形貌,却将其“大”与“力”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 性格化与心理化:肖像即心像
在元曲中,肖像描写与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揭示紧密相连。外貌不仅是生理特征的呈现,更是内在性格、社会地位和当下情绪的直观外化。所谓“相由心生”,在元曲中得到了充分的戏剧化体现。
典型案例: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女主角赵盼儿是一位机智老练、侠肝义胆的风尘女子。她的肖像通过其对手周舍的视角展现,恰恰反映了她的性格:
> (周舍云)……那赵盼儿年纪小,人物俏,衣服靓,我一眼就看上了。
这是周舍眼中的赵盼儿,是浮于表面的“美”。但赵盼儿自己的言行,则描绘了她更深层的“肖像”:
> (赵盼儿云)俺须是卖空虚,凭着那说来的言咒誓为活路。……一个个眼狂心痒,一个个言誓如山。
她对自己职业的清醒认知和嘲讽,勾勒出一个看透世情、精明练达的成熟女性形象。她的“肖像”之美,更多地体现在其智慧与胆识上,外表的“俏”与“靓”反而成了她施行计谋的工具。
四、 语言的口语化与生动性:活色生香,如在目前
元曲大量采用当时的口语、俗语和俚语进行肖像描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自然,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语言摒弃了诗词的典雅含蓄,显得直白泼辣,更能直接触动观众(读者)的感官。
典型案例:无名氏《【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
这套散套通过一个乡下农民的眼光看城市勾栏(剧场),其肖像描写充满了乡土气和幽默感:
> 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
> 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幺末敷演《刘耍和》”。
> 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妆哈!”
这里对剧场门口招揽顾客的人的描写,完全使用农民的语言和视角。“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的叫”描绘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市井人物形象。“赶散”(指民间散乐)、“妆哈”(指勾栏里的正式演出)等俗语的使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声音,仿佛我们正和那位庄家人一起,站在喧闹的勾栏前。
总结
综上所述,元曲的肖像描写以其动态化、写意化、性格化和口语化的鲜明特色,构建了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一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它从根本上服务于舞台表演和戏剧冲突的需要,将人物的“形”与“神”、“貌”与“心”完美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充满生命律动和世俗情趣的、独特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人艺术,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