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歌在宋代的接受与“长吉体”的文学史影响
一、宋代文坛对李贺诗的推崇现象
1. 审美范式的转变
宋代文人突破唐代诗学传统,对奇崛险怪的美学风格产生特殊兴趣。李贺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等突破常规的意象组合,恰好契合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创作心理。苏轼曾以“锦囊玉楮”比喻李贺诗作,黄庭坚更直言“李长吉诗如百家锦衲,五色眩曜”。
2. 诗学理论的深化
宋代诗话著作中涌现大量李贺诗评点:
– 刘辰翁在《李长吉歌诗笺注》中特别标注“老鱼跳波瘦蛟舞”等37处惊人句
– 严羽《沧浪诗话》将“长吉体”单列为诗家一体
– 张戒《岁寒堂诗话》记载江西诗派传人竞相摹写“桃花乱落如红雨”句
3. 文化语境的重合
宋代金石学兴起带动对古器物的考据热情,李贺诗中“羲和敲日玻璃声”“铜驼夜哭”等融入金石意象的创作,与宋代文人的学术兴趣形成共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特别考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涉历史典故。
二、“长吉体”的艺术特征与后世影响
1. 意象系统的创新
李贺构建的超现实意象群开创中国诗歌新境:
– 时间意象:“羲和献日”“铜仙坠露”
– 色彩意象:“冷翠烛”“红泪”
– 神话意象:“女娲炼石”“湘妃啼竹”
实际案例:李商隐《无题》中“蜡照半笼金翡翠”的烛影意象,李清照《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暗色运用,皆可见长吉体影响。
2. 语言炼字的革命
“呕心沥血”的造语方式形成独特语言风格:
– 动词活用:“漆炬迎新人”(《感讽》)
– 通感修辞:“寒绿幽风生短丝”(《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
– 虚实转化:“空山凝云颓不流”(《李凭箜篌引》)
实际案例: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的非常规搭配,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的物象人格化,均延续了李贺的语言创新。
3. 体式结构的突破
长吉体在传统歌行体中注入新元素:
– 句法:突破七言常规,杂用三、五、九言
– 章法:时空交错如《梦天》前四句写月宫,后四句转人间
– 韵法:《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突然转仄韵制造紧张感
实际案例:元代杨维桢《铁崖古乐府》直接效仿长吉体结构,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第5首“落红不是无情物”的跳跃式思维亦受其启发。
三、跨时代的文学史回响
1. 创作群体的接力
从宋代谢翱《晞发集》到明代徐渭《四声猿》,直至近代谭嗣同《莽苍苍斋诗》,浪漫奇崛的诗风传承形成清晰脉络。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李长吉之‘可怜日暮嫣香落’,与纳兰容若‘瘦尽灯花又一宵’实乃一脉。”
2. 艺术门类的渗透
长吉体影响超越诗歌领域:
– 绘画:徐渭大写意花卉的“墨雨纵横”
– 戏曲:汤显祖《牡丹亭》中“姹紫嫣红”的瑰丽曲辞
– 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人鬼交融的叙事模式
实际案例: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的宇宙意识,与李贺《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的时空观存在精神共鸣。
3. 诗学理论的持续讨论
自宋代《彦周诗话》至清代《原诗》,关于“李贺诗是否可学”的争论持续八百年。叶燮最终在《原诗》中总结:“李贺诗确不可学,然不可不读”,准确揭示了长吉体作为诗学资源的特殊价值。
结语
李贺诗歌在宋代的经典化过程,体现了文学接受史中的审美代偿机制——当某种艺术风格在当代受限时,反而会在后世获得更深远的回响。长吉体以其超越时代的先锋性,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永恒的“青春样本”,持续激发着后人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