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为何被称为“诗奴”?其“苦吟”对后世诗人创作态度有何影响
一、贾岛“诗奴”称号的由来与内涵
1. 称号起源
贾岛(779-843)作为中唐著名诗人,其“诗奴”称号最早见于宋代文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贾岛之诗艰涩,真成诗奴。”这个称谓形象地揭示了贾岛将诗歌创作视为生命全部,如同被诗歌奴役般执着的创作状态。
2. 具体表现
– 创作时间的极端投入:据《唐才子传》记载,贾岛常“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其《题诗后》自述:“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生活重心的完全倾斜:贾岛为推敲诗句曾冲撞韩愈仪仗,留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著名典故
– 艺术追求的极致化:他在《戏赠友人》中直言“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将写诗比作维持生命的源泉
二、“苦吟”创作法的具体实践
1. 语言锤炼案例
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创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时,为准确捕捉孤独意境,反复推敲“影”“身”二字的搭配关系,最终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出空灵深远的意境。
2. 意象构建案例
《暮过山村》中“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的创作过程,贾岛为表现荒僻山村的恐怖氛围,先后更换十余个形容词,最终选定“怪”字强化异常感,用“恐”字实现主客体情感交融。
3. 结构经营案例
《忆江上吴处士》的创作历经数月,其中“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通过调整语序、变换动词,最终形成时空交错的立体结构,成为传世名句。
三、“苦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1. 晚唐五代的直接传承
– 李洞等追随者:据《唐才子传》载,李洞“慕贾岛为诗,铸其像顶戴,常念贾岛佛”
– 五代诗坛形成苦吟派: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修改过程,延续了贾岛式的字句推敲
2. 宋代诗人的发展
– 江西诗派的借鉴:陈师道“闭门觅句”的创作方式,明显受到贾岛苦吟精神影响
– 永嘉四灵的效仿:徐照《山中》“吟有好怀忘瘦苦”直承贾岛创作态度
3. 明清时期的深化
– 竟陵派的继承:钟惺《诗归》特别推崇贾岛“精思刻炼”的创作方法
– 晚清同光体的实践:陈三立诗中“镌刻奇崛”的特点,可见贾岛苦吟精神的深远影响
四、历史评价与文学史意义
1. 历代评价演变
–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将贾岛列为“清奇雅正”入室者
– 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既肯定其“工于字句”,又批评“气象衰飒”
– 清代:纪昀《四库提要》作出“岛诗幽僻,诚为一家,然非风雅正轨”的辩证评价
2. 文学史定位
贾岛的“苦吟”精神确立了“诗人作为专业创作者”的身份意识,其将诗歌艺术本体价值置于首位的创作态度,推动了中国诗歌从自然抒发向自觉创作的重要转变。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至今仍对汉语诗歌写作具有启示意义。
结语
贾岛以其被诗歌“奴役”的创作姿态和精益求精的“苦吟”精神,在中国诗歌史上树立了独特的审美范式。他的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技巧,更重要的是确立了艺术追求需要极致投入的创作理念,这种精神穿越千年,依然激励着当代写作者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