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的词为何晦涩难懂?
一、时空交错的意象结构
吴文英在《莺啼序》中写道:”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开篇就将病酒的身体感受、暮春的寒意与紧闭的门窗三个时空维度叠加,形成立体的情感空间。这种打破物理时空顺序的创作手法,使读者需要不断调整阅读视角,才能把握词作的完整意境。
二、典故系统的私人化重构
在《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中,”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两句,将李贺”东关酸风射眸子”的典故与杜牧”渭流涨腻”的意象重组,同时融入个人对苏州灵岩山的实地感受。这种对传统典故的个性化改造,使得读者必须同时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特定的地域知识,才能理解词中深意。
三、感官通感的超验表达
《风入松》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是典型例证。词人将视觉(黄蜂扑索)、嗅觉(残留香气)与记忆(昔日纤手)多重感官交融,创造出超越现实经验的意境。这种通感手法打破了常规的认知逻辑,需要读者具备更强的想象力。
四、语言结构的刻意变形
《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中”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的句式尤为特殊。将”愁”字与”鱼”强行组合,打破常规语法规则,这种对语言本身的改造使得词义产生多解性,不同读者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
五、梦窗词的接受困境与价值
清代词评家戈载在《七家词选》中精准指出:”梦窗词以绵丽为尚,运意深远,用笔幽邃“。正是这种刻意追求的深邃美学,使得吴文英的词作在失去具体创作语境后,给后世读者带来理解障碍。但恰是这种拒绝直白的艺术坚持,使他的词作成为中国词史上独特的审美存在,需要读者通过反复品读才能领会其艺术真谛。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吴文英词的晦涩并非艺术缺陷,而是其自觉追求的审美特质。这种创作方式既是对传统词法的突破,也是对读者审美能力的挑战,最终形成了词史上独树一帜的”梦窗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