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描写春天的古诗众多,以下是一些经典之作:

1. 《春夜喜雨》 –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细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对春天的期待。

2. 《钱塘湖春行》 –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地情绪,以及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3. 《春晓》 –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通过清晨醒来后的感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宁静与生机,以及诗人对春光的怜惜。

4. 《咏柳》 –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5. 《春思》 –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春愁春怨。

6. 《春望》 –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面对春日景象而生的忧国思家之情。

7.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清新景象,以及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8. 《忆江南》 –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此词通过对江南春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怀念与喜爱。

9. 《春江花月夜》 – 唐·张若虚

(节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10. 《村居》 –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片,是一幅充满生机、生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以上古诗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0)
上一篇 2024年9月14日 上午5:44
下一篇 2024年9月14日 上午5:49

相关推荐

  •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出自哪首诗?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出处及文学解析 # 诗句来源考证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出自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洞仙歌·冰肌玉骨》。这首词是苏轼根据五代后蜀国君孟昶的《玉楼春》残句补作而成,展现了苏轼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苏轼在词序中明确提到:> “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

    2025年6月24日
    780
  • 有哪些诗是六行的?微型诗歌的凝练艺术

    有哪些诗是六行的?微型诗歌的凝练艺术 一、六行诗的定义与特点 六行诗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诗歌形式,介于传统四行绝句与现代自由诗之间。其核心特点是:– 结构紧凑:在有限行数内完成意象、情感或哲思的表达。– 节奏鲜明:常通过分行、断句制造韵律感。– 留白艺术:结尾常具有开放性,引发读者联想。 二、经典六行诗案例 1. 威廉·卡洛斯…

    2025年4月13日
    1180
  • 崔颢《黄鹤楼》为何被评为唐人七律第一?

    崔颢《黄鹤楼》为何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一、突破格律的创造性表达 崔颢的《黄鹤楼》在形式上展现了对七律格律的大胆突破。前四句连续使用三个”黄鹤”,打破律诗平仄规范,却营造出奔放流转的韵律感。这种创新在严谨的唐代律诗中极为罕见: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822…

    2025年10月25日
    260
  • 秋天的校园诗有哪些?在银杏纷飞中读懂青春

    秋天的校园诗有哪些?在银杏纷飞中读懂青春 一、秋天校园诗的主题与意象 秋天的校园诗常以自然景物(如银杏、枫叶、落叶)为载体,寄托对青春、时光、成长的思考。常见意象包括:– 银杏纷飞:象征时光流逝与青春易逝,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落叶与跑道:暗喻成长的轨迹,如海子《九月》中“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2025年5月29日
    910
  •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的“疑有碧桃千树花”如何通感写乐声?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通感艺术探析:以”疑有碧桃千树花”为例 一、通感技法的定义与诗歌传统 通感(Synesthesia)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指将不同感官的体验相互交融、彼此转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感觉挪移”的艺术可追溯至《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的…

    4天前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