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伤感的诗句,有哪些能触动人心?

生病伤感的诗句往往能够深刻地触动人心,它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病中的孤独、痛苦与无奈。以下是一些能触动人心的生病伤感诗句:

1.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 作者:陆游
  • 出处:《病起书怀》
  • 解析:这句诗通过“病骨支离”和“纱帽宽”的形象描绘,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病中的憔悴与孤独。作为孤臣客居万里之外的江干,更增添了无限的悲凉与无奈。

2.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作者:元稹
  • 出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解析:这句诗以“垂死病中惊坐起”的强烈反差,表达了诗人在听到友人被贬谪消息时的震惊与悲痛。暗风、冷雨、寒窗等意象的烘托,更增添了诗中的凄凉与感伤。

3.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作者:杜甫
  • 出处:《登高》
  • 解析:这句诗通过“万里悲秋”和“百年多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多病缠身的悲凉与孤独。独自登上高台远眺,更添无限愁绪。

4. 病骨支离纱帽宽,幅巾藜杖北城头

  • 作者:陆游
  • 出处:《秋晚登城北楼》
  • 解析:这句诗再次以“病骨支离”和“纱帽宽”的形象描绘了诗人的病态,同时“幅巾藜杖北城头”则展现了诗人病中仍坚持登高远眺的情景,透露出一种坚韧与无奈。

5.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 作者:刘禹锡
  • 出处:《酬乐天咏老见示》
  • 解析:这句诗通过“身瘦带频减”和“发稀冠自偏”的细节描绘,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病中的憔悴与衰老。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老病。

6.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

  • 作者:韩琦
  • 出处:不详
  • 解析:这句诗通过“病起恹恹”和“画堂花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病愈后的憔悴与无奈。画堂中的花朵凋零,更添几分凄凉与感伤。

7.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作者:王国维
  • 出处:《人间词话七则》
  • 解析:虽然这句诗并非直接描绘生病伤感,但其中的“衣带渐宽”和“人憔悴”却形象地表达了因深情或执着而导致的身体消瘦与疲惫。这种情感上的痛苦与身体上的憔悴相互映衬,同样能触动人心。

这些诗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病中的孤独、痛苦与无奈,它们深刻地触动了人心,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21日 下午7:30
下一篇 2024年12月21日 下午7:31

相关推荐

  • 乐府诗有哪些了解?从《孔雀东南飞》看汉代民歌的魅力

    乐府诗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乐府诗的起源与发展 乐府诗起源于汉代官方音乐机构“乐府”,主要负责采集民间歌谣、配制乐曲。其作品分为两类:1. 文人创作:如《郊庙歌辞》等宫廷礼仪作品2. 民间歌谣:如《相和歌辞》《鼓吹曲辞》等,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重点内容:乐府诗的核心价值在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

    2025年5月11日
    1140
  • 李白真的曾让高力士脱靴吗?

    李白真的曾让高力士脱靴吗? 历史背景与传说起源 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的典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人轶事之一。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李肇所著《唐国史补》,其中记载:“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 史料考证与真实性分析 早期文献记载 这个传说在唐代文献中存在明显的…

    5天前
    100
  • 椎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脊椎”与“木椎”发音区别

    椎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一、椎的读音与基本释义 “椎”是一个多音字,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常见读音: 1. zhuī(第一声) – 释义:指构成脊柱的骨节,如“脊椎”、“颈椎”。 – 词性:名词 – 示例:“人体有33块椎骨” 2. chuí(第二声) – 释义:古代指敲击工具(同“槌”),如“木椎”、“铁椎”。 …

    2025年9月28日
    230
  • 赞颂李广的诗有哪些?飞将军形象在诗词中的英雄叙事

    赞颂李广的诗有哪些?飞将军形象在诗词中的英雄叙事 一、李广的英雄形象与历史背景 李广是西汉名将,以善射和勇猛著称,被誉为“飞将军”。他一生征战匈奴,却因命运多舛未能封侯,最终自刎而亡。这种悲情英雄的形象,成为后世诗人咏叹的经典主题。 二、赞颂李广的经典诗词 1.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8211…

    2025年5月28日
    900
  • 羁旅边塞诗有哪些特点?在诗词中见证戍边情怀

    羁旅边塞诗的特点与戍边情怀的诗词见证 一、羁旅边塞诗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羁旅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主要描写戍边将士、游子文人在边疆地区的所见所感。这类诗歌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尤其在盛唐时期达到艺术高峰。 历史背景:– 汉代:乐府诗中的《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已具雏形– 南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开创边塞诗先河&#8…

    2025年6月1日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