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的鹧鸪天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在怀念谁?

晏几道《鹧鸪天》中的明月彩云:穿越千年的情感谜题

一、词作文本与历史语境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出自北宋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全词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
>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创作于北宋士大夫阶层盛行歌宴文化的背景下。晏几道作为宰相晏殊之子,常年出入贵胄宴席,与歌妓艺伎往来密切。词中描绘的歌舞场景,正是当时文人雅士与艺伎交往的真实写照。

二、”彩云”意象的多元解读

2.1 歌妓说

最主流的解读认为”彩云”指代一位具体歌妓。据《小山词》自序记载,晏几道友人沈廉叔、陈君龙家中有莲、鸿、苹、云四位歌妓。词中”彩云”可能暗指其中名为”云”的女子。当沈、陈二人病逝后,这些歌妓流落江湖,引发词人无限追忆。

实际案例:宋代文人苏轼在《鹧鸪天·佳人》中同样以”彩云”比喻歌妓:”彩云易散琉璃脆,念往事、心将碎”。这种意象运用反映了宋代文人与歌妓交往的普遍现象。

2.2 故友说

有学者认为词中怀念的可能是志同道合的友人。晏几道在《小山词》中多次提及与沈廉叔、陈君龙的深厚友谊。词中”舞低杨柳楼心月”的欢宴场景,正是他们诗酒唱和的真实写照。

2.3 复合意象说

现代研究者提出”彩云”可能是多重情感的复合载体。既包含对具体人物的思念,也寄托了对逝去青春、繁华往事的整体追忆。这种解读更符合词作意境的丰富性。

三、艺术手法的独特成就

3.1 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

词人通过”当时”与”今宵”的时空跳跃,构建了梦幻与现实交织的抒情空间。这种手法使短短五十五字的小令包含了巨大的情感容量。

3.2 意象系统的精心营造

明月、彩云、银釭等意象形成完整的意义链
– 明月:永恒不变的见证者
– 彩云:美丽易逝的象征
– 银釭:现实孤独的映照

实际案例:与白居易”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相比,晏几道通过物象的并置,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

四、词学价值的重新审视

4.1 情感表达的普适性

虽然词作具体所指难以确考,但正因如此,反而获得了更广泛的情感共鸣。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在词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

4.2 婉约词的典范意义

这首词代表了北宋婉约词的最高成就。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既闲婉,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

五、结语

晏几道《鹧鸪天》的价值不在于具体怀念对象的确证,而在于其创造了一个永恒的情感空间。正如明月千年不变地照耀人间,词中那份对美好逝去的怅惘,对往昔欢愉的追忆,已然成为人类共同的情感遗产。这种超越具体对象的普遍性怀念,正是伟大文学作品的特质

(0)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

  • 《繁星春水》里有哪些诗?冰心母爱诗的现代演绎

    《繁星春水》里有哪些诗?冰心母爱诗的现代演绎 一、《繁星春水》中的代表性诗歌 《繁星春水》是冰心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大量短小精悍、充满哲理的诗歌。以下是其中几首经典作品: 1. 《繁星·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这首诗以自然意象隐喻人与人之间的无声关怀,体现了冰心对和谐关系的向往…

    2025年4月29日
    1250
  • 王安石的悼亡诗有哪些?在政治家笔触下触摸温柔

    王安石的悼亡诗:在政治家笔触下触摸温柔 一、王安石悼亡诗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其诗文常被贴上“刚硬峻切”的标签。然而,他的悼亡诗却展现了鲜为人知的柔情与哀思,尤其是在妻子吴氏、弟弟王安国等亲人离世后,他写下了多首感人至深的作品。这些诗作融合了政治家的理性与文人的感性,成为宋代悼亡诗的重要代表。 二、王安石悼亡诗的代表作品 1. 《别…

    2025年5月29日
    970
  • 初中采莲诗句大盘点,回味童年的欢乐时光

    初中时期,那些关于采莲的诗句总是能让我们回想起童年的欢乐时光,仿佛又置身于那片翠绿的荷塘之中,与小伙伴们一同嬉戏玩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味那些经典的采莲诗句,重温那份纯真与美好! 1. 《江南》·汉乐府 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回味:这首诗以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采莲…

    2024年10月24日
    3260
  • 唐诗中描写雁的优美诗句

    唐诗中描写雁的优美诗句众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 杜甫《孤雁/后飞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这句诗描绘了离群的孤雁孤独无助的情景,它既不饮水也不啄食,只是边飞边叫,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这句诗以征雁和蝉的消失为标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某种思绪。 高适《别董大二首》: …

    2024年12月15日
    2760
  • 28佳人体如酥 是哪首诗?

    28佳人体如酥 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28佳人体如酥”并非独立存在的诗句,而是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中的一首劝世诗。该诗以数字递进形式警示世人戒色养生,全文如下: >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重点解析: 1. “二八佳人…

    2025年6月24日
    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