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出自杜牧的哪首诗?

豆蔻年华出自杜牧的哪首诗?

一、豆蔻年华的出处

“豆蔻年华”这一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原诗如下:

> 娉娉袅袅十三余,
> 豆蔻梢头二月初。
> 春风十里扬州路,
> 卷上珠帘总不如。

重点解析

1. “豆蔻”:诗中指植物豆蔻的花苞,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
2. “十三余”:明确点明少女的年龄约为十三四岁,后引申为少女的黄金年龄。

二、成语的现代应用

“豆蔻年华”在现代汉语中广泛用于形容13-16岁的少女,强调其青春、纯真的特质。以下是实际案例:

案例1:文学作品

– 鲁迅《故乡》中描写杨二嫂时,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后世评论常以“豆蔻年华”形容她少女时期的形象。

案例2:媒体报道

– 某教育类文章标题:《关注“豆蔻年华”的心理健康:13-16岁青少年成长指南》,直接引用成语突出主题。

三、文化意义

1. 植物象征:豆蔻花娇嫩易谢,与少女青春易逝的特点契合。
2. 杜牧的创作背景:此诗为杜牧离开扬州时赠别歌女所作,通过“豆蔻”的意象,既赞美少女的美丽,又暗含对短暂青春的感慨。

四、常见误解澄清

– 误用:部分人误以为“豆蔻年华”指20岁左右女性。
正解:根据原诗及历史语境,特指13-14岁的少女,与“及笄”(15岁)、“弱冠”(男子20岁)等年龄称谓区分明确。

通过以上分析,“豆蔻年华”不仅是一个经典的诗意表达,更成为中华文化中青春少女的专属符号,其出处与内涵值得深入理解。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5
下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5

相关推荐

  • 带有讽喻的诗有哪些手法?从白居易到现代诗的社会批判

    带有讽喻的诗有哪些手法?从白居易到现代诗的社会批判 一、讽喻诗的核心手法 讽喻诗通过象征、反讽、夸张、对比等手法,以含蓄或尖锐的方式批判社会现象。以下是主要手法: 1. 象征与隐喻 – 用具体意象暗示抽象社会问题,如白居易《卖炭翁》以“满面尘灰烟火色”象征底层劳动者的艰辛。 – 现代诗人北岛《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用“通行…

    2025年5月8日
    1180
  • 水上游船,哪些诗句描绘了这份悠然?

    水上游船的悠然自得,在古诗词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以下是一些描绘水上游船悠然的诗句: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渔翁》一诗,以渔翁的生活为题材,描绘了渔翁在清晨时分,于山水间悠然自得地行舟的情景。 触事老来情绪懒,西湖债未曾还。试呼小艇访孤山。昔年鸥鹤侣,总笑鬓斓斑。仙去坡翁山耐久,烟霏空翠凭阑。日斜尚觉…

    2024年12月26日
    2110
  • 辛弃疾“以文为词”时,是如何将典故运用得贴切自然的?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典故运用艺术 一、典故运用的理论基础 辛弃疾在词创作中开创性地实践了“以文为词”的创作理念,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打破诗词界限的文体革新上,更表现在典故运用的贴切自然方面。他将散文的叙事逻辑与表现手法融入词作,使典故不再是简单的修辞装饰,而成为情感表达与意境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典故运用的具体特征 1. 典故与意境的深度融合 辛弃疾擅长将…

    2025年11月5日
    230
  • 唐诗与宋词,你更喜欢哪一种文学体裁?为什么?

    唐诗与宋词:两种文学高峰的审美比较 一、体裁特征与历史背景 唐诗在格律上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包括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以及歌行体等。这种体裁的成熟与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的制度密切相关。宋词则起源于民间曲子词,后来经过文人雅化,形成了按谱填词的特点,其长短句的形式更适于配合音乐演唱。 1.1 唐诗的典范之作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025年11月9日
    130
  • 吴文英词中的“密丽”风格在语言上有何体现?

    吴文英词中的“密丽”风格及其语言体现 一、吴文英词风与“密丽”特征概述 吴文英(约1200-1260),号梦窗,是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以意象密集、辞藻瑰丽、结构繁复著称,被清代词学家周济评为“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这种被后世称为“密丽”的风格,在语言层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体系。 二、语言密度的强化表现 (一)意象的密集铺陈 吴文英擅长在有…

    2025年11月4日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