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层林尽染的诗是哪首诗?
《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尽染”
“层林尽染”出自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长沙》,全句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以壮丽的自然景观抒发了革命豪情。
词句解析与艺术特色
1. 意象运用
– “层林尽染”描绘了秋天山林被红叶覆盖的壮美景象,“染”字极具动态感,仿佛自然之手为山林涂上色彩。
– 与“万山红遍”形成呼应,强化了视觉冲击力。
2. 情感表达
通过自然景物的雄浑(如“百舸争流”),隐喻青年革命者的蓬勃斗志,体现了“景中寓情”的创作手法。
实际案例:文学与绘画中的再创作
– 文学领域:
现代作家王蒙在散文《秋之韵》中化用此句,形容新疆喀纳斯的秋景:“层林尽染处,恍若毛公词境再现。”
– 绘画领域:
画家傅抱石曾以《沁园春·长沙》为题材创作国画,用泼彩技法表现“层林尽染”的意境,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与其他诗词的对比
| 诗句 | 出处 | 特点 |
|——————-|——————–|———————–|
| 层林尽染 | 《沁园春·长沙》 | 动态色彩,革命象征 |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杜牧《山行》 | 静态观赏,闲适情趣 |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同上 | 比喻手法,个体美感 |
总结
“层林尽染”不仅是写景的经典,更成为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其影响力跨越艺术领域,展现了毛泽东诗词“豪放与细腻并存”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