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长城内外是哪首诗?
1. 诗歌背景与出处
“看长城内外”出自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这首词创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征途中,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眺望雪后北国风光时所作。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公开发表,引起轰动,被誉为“千古绝唱”。
重点内容:
– 词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以磅礴气势描绘了中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 全词通过写景抒怀,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概和远大抱负。
2. 诗句解析与艺术特色
2.1 意象运用
– 长城: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坚韧精神。
– 大河(黄河):代表中华文明的摇篮,突显时空的宏大。
案例:
1945年《新民报》刊登此词后,文人柳亚子评价:“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
2.2 修辞手法
– 对仗工整:“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形成空间对仗。
– 虚实结合:从实景(雪景)升华到虚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历史影响与文化意义
重点内容:
– 该词在重庆谈判期间成为文化交锋的焦点,国民党试图组织文人“围剿”,反而扩大了其传播。
– 现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作为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
案例:
2019年国庆70周年庆典中,千人朗诵《沁园春·雪》的片段登上热搜,阅读量超2亿次,印证其持久的感染力。
4. 扩展阅读建议
– 对比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不同时代的豪放词风。
– 研究文献:参考《毛泽东诗词鉴赏》(臧克家主编)中的详细注解。
—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看长城内外”不仅是写景名句,更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艺术价值与政治意义至今仍被广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