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哪一首诗?

Random Image

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哪一首诗?

诗句出处与背景

“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全诗如下: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重点内容
1. 创作背景:苏轼于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通过对比西湖晴雨之景,以美人西施(西子)喻西湖,展现其天然之美。
2. 核心意象:将西湖的“晴”比作“浓抹”(盛装),将“雨”比作“淡妆”(素雅),强调西湖无论何种天气都独具风韵。

诗句的现代应用案例

1. 文学与艺术领域

诗歌鉴赏:该句常被引用为“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典范。例如,在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喻手法时,学者多以此为例(如《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书画创作:画家常以“淡妆浓抹”为灵感,如当代画家李可染的《西湖雨景》便题写此句,突出水墨的层次感。

2. 商业与品牌传播

化妆品广告:某国货品牌以“淡妆浓抹总相宜”为 slogan,强调产品适配不同妆容风格(如2023年“花西子”系列推广)。
旅游宣传:杭州市官方文旅宣传片中多次引用此句,强化西湖“四时皆美”的形象。

诗句的深层含义

重点内容
美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中和之美”的理念,反对过度雕饰,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平衡。
哲学启示:隐喻“适应性与包容性”,适用于个人修养(如待人接物的灵活性)或产品设计(如多场景适配)。

总结

苏轼通过“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拟人化,赋予其永恒的生命力。这一诗句不仅是写景的巅峰之作,更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在文学、艺术、商业等领域持续焕发活力。

(0)
上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相关推荐

  • 南宋的小说有哪些诗?诗化小说与文学创新

    南宋的小说有哪些诗?诗化小说与文学创新 一、南宋小说中的诗歌传统 南宋时期,小说与诗歌的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诗化小说”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这一现象既继承了唐代传奇的诗歌传统,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南宋小说中的诗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人物咏叹诗:小说中人物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或志向。2. 景物描写诗:以诗歌形式描绘场景,增强画面感。3. 情节推动诗:诗…

    2025年5月30日
    580
  • 古代女诫新解:哪些诗作以委婉笔触劝诫女性恪守德行?

    古代女诫新解:哪些诗作以委婉笔触劝诫女性恪守德行? 一、女诫诗的文学传统与社会背景 古代中国社会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女性德行常通过诗教形式传递。《女诫》《列女传》等文本虽为直接训导,但诗歌以其含蓄美和隐喻性,成为更易被接受的劝诫载体。这类诗作多出自男性文人之手,亦有少数女性自我规训之作,共同构建了“诗教女性”的文化范式。 重点内容:女诫诗的核心矛盾在于,既需维…

    2025年6月6日
    510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如何理解这句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句话源自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尚书·虞书·大禹谟》。这句话是大禹在治理洪水时,对舜帝提出的治国理念,旨在阐述人心与道心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字面含义 人心惟危:意指人的内心是危险难安的。这里指人心容易受到各种欲望和私念的驱使,从而做出不理智或有害的行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人…

    2025年1月2日
    1980
  • 音量诗创作方法:声音元素在诗歌中的运用

    音量诗创作方法:声音元素在诗歌中的运用 1. 音量诗的定义与核心概念 音量诗(Sound Poetry)是一种以声音元素为核心载体的诗歌形式,强调通过语音的节奏、音高、音色、重复等技巧传递情感与意义。与传统诗歌不同,其创作重点不仅在于文字的表意功能,更在于声音的物理表现力。 核心特征:– 语音优先:词语的发音效果比字面意义更重要。– …

    2025年4月18日
    970
  • 待到重阳日出自哪首诗?

    待到重阳日出自哪首诗? 诗歌出处 “待到重阳日”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如下: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点内容解析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友情的真挚。 &#821…

    2025年7月1日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