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景入深林是哪首诗?

返景入深林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返景入深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是《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此诗创作于王维隐居辋川别业期间,通过描绘空山深林的幽静景色,体现其“诗中有画”的禅意美学。

原诗全文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二、诗句解析

1. “返景”的含义
“返景”指夕阳返照的光线(“景”通“影”)。诗人捕捉到阳光穿透深林、映照青苔的瞬间,以光影对比突出环境的幽深静谧。
重点内容:这一意象被后世誉为“以动衬静”的典范,如清代学者王士祯评其“一时清景,适与意会”。

2. 艺术手法
视听结合:前两句写“人语响”反衬空山寂静,后两句以光影变化强化空间层次。
禅意寄托:通过自然景物的刹那呈现,传递物我两忘的禅悟境界。

三、实际案例:跨文化解读对比

案例1:中西方自然诗比较

王维的“返景入深林”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丁登寺》中“阳光穿透密林”的描写异曲同工,但前者更重空灵意境,后者偏向情感抒发

案例2:现代艺术再创作

2021年上海美术馆“唐诗新境”展览中,艺术家徐冰以互动装置再现《鹿柴》:观众走入暗室,触发传感器后灯光模拟“返景”效果,青苔投影随脚步亮起,诠释了诗歌的动态美感。

四、延伸思考

王维此类诗句(如“明月松间照”)对日本俳句影响深远。松尾芭蕉的“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同样以瞬间景象传递永恒禅意,可见东方美学的共通性

重点结论
“返景入深林”不仅是写景名句,更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少总多”的美学传统,其跨时代、跨文化的生命力值得深入探讨。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1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1

相关推荐

  • 王士祯的神韵说具体指什么?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王士祯“神韵说”的专业解析文章,严格遵循了您的要求。 — 王士祯“神韵说”探析:清远冲淡的诗学理想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漫长星河中,清代王士祯提出的“神韵说”是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它并非横空出世的理论创造,而是对前代诗学精髓,特别是唐代王维、孟浩然一派及宋代严羽“妙悟说”的继承与总结,并最终成为统领清初诗坛数十年的核心诗论。 一…

    3天前
    50
  • 王沂孙的咏物词,有何独特的艺术价值?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王沂孙咏物词独特艺术价值的专业文章。 王沂孙咏物词的艺术价值探析 王沂孙,作为宋末元初的重要词人,其咏物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他生逢国破家亡的易代之际,其词作远承周邦彦的典丽精工,近接姜夔的清空骚雅,并将身世之悲、家国之痛融入咏物之中,形成了“托物寄意,幽邃深婉” 的独特艺术风格,将咏物词的创作推向了思想与艺术交融的新高度…

    2025年11月15日
    110
  • 如果为宋词名篇制作短视频,哪些场景和词句最具画面感?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为宋词名篇制作短视频场景与词句选择的专业文章。 为宋词名篇赋新魂:短视频场景与词句的画面感营造策略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将经典的宋词名篇通过短视频形式进行视觉化呈现,是传承与普及古典文学的有效途径。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从凝练的文字中提炼出最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点的场景与词句,实现从文学意象到动态画面的完美转换。 一、核心策略:从文学意象到视觉…

    2025年11月5日
    320
  • 杜牧的诗有哪些好听?杜牧诗词的音韵之美

    杜牧诗词的音韵之美:探寻那些”好听”的诗作 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唐代诗人杜牧(803-852)作为晚唐杰出代表,其诗作以清丽俊爽的风格著称。在音韵方面,杜牧特别注重平仄协调和韵律流转,通过精妙的字词搭配创造出音乐般的听觉享受。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其诗”含蓄蕴藉,韵远情长“,正是对其音韵美学的精准概括。 杜…

    2025年4月11日
    1310
  • 白居易的香山居士,与他的晚年生活有何关系?

    白居易的香山居士名号与晚年生活探析 引言 白居易(772-846)作为中唐时期代表性诗人,其自号”香山居士”的行为具有深刻的人生意义。这个名号的产生与运用,直接反映了他晚年生活态度、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转型。本文将通过具体文本与历史记载,解析香山居士名号与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内在联系。 香山居士名号的由来 命名背景 公元828年,57…

    2025年11月15日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