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什么?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解析文章。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深层意蕴解析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源自南宋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千古名句,早已超越了其文学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关于英雄、时间与际遇的经典叩问。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的引用,更是一种复杂情感的浓缩与爆发。

# 一、典故溯源:历史中的廉颇

要理解辛弃疾的词句,首先需回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记载。

战国末年,赵国名将廉颇因受排挤逃亡至魏国。后来赵国屡遭秦国侵犯,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又担心他年事已高,便派使者前去探视。廉颇为了向使者证明自己依然健壮,在饭桌上“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然而,使者早已被廉颇的仇家收买,回国后向赵王谎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信以为真,认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遂不再起用。

这个典故的核心在于:一位老英雄拥有报国的雄心与能力,却因小人谗言和君主的疑忌,被剥夺了最后的机会。

# 二、辛弃疾的借古抒怀:词句的语境与情感

辛弃疾写作此词时,已年逾六旬,被闲置在镇江知府任上。当时南宋朝廷正筹划北伐,但主和派势力强大,且对辛弃疾这类主战派老臣心存疑虑。

在此背景下,词人引用廉颇的典故,倾注了多重沉痛的情感:

1. 自比廉颇的悲愤:辛弃疾将自己比作老将廉颇,他一生力主抗金,文韬武略,此时依然渴望为国效力,率兵北伐。“尚能饭否”既是对自身身体状况和军事能力的自信拷问,也是对朝廷用人政策的尖锐质疑。

2. “凭谁问”的孤独与绝望:这是全句情感的升华点。“凭谁问”意为“有谁来问”。廉颇当时至少还有赵王派使者来问,而辛弃疾的处境更为凄凉——连那个前来“问”的人都没有。南宋朝廷对他根本不予考虑,甚至无人来考察他是否“尚能饭”。这三个字,道尽了英雄被彻底忽视、报国无门的巨大悲凉与孤寂。

3. 对国事的深切忧虑:词人深知,北伐大业需要真正有才能、有经验的将领。朝廷的犹豫不决、用人不察,正如当年赵王的昏聩,这让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了忧虑。

因此,这句词的整体情感是:一位空怀壮志、身负才略的老英雄,在意识到自己连被考察、被询问的资格都已失去时,所发出的混合着自信、悲愤、孤独与绝望的呐喊。

# 三、跨越时空的回响:实际案例中的现代解读

这种“廉颇老矣”的困境,并非古代独有,它在现代社会与各个领域持续上演。

# 案例一:科技行业的“年龄歧视”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行业,普遍存在一种“35岁危机”的说法。许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管理者,尽管技术扎实、阅历深厚,却可能在招聘或晋升中因年龄原因被拒之门外。公司更倾向于招聘年轻、有冲劲、学习能力快的毕业生。一位45岁的资深架构师,其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尚能饭”),可能因为企业担心其“学习速度慢”、“创新力不足”或“人力成本高”而无人问津(“凭谁问”)。这正是一种现代版的“廉颇困境”——经验与价值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中被年龄标签所遮蔽。

# 案例二:传统艺人的坚守与失落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一些地方戏种的老艺术家、手工艺大师,他们身怀绝技,是文化的“活化石”。然而,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他们的舞台越来越小,观众日益稀少。他们“尚能饭”——能唱、能演、能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但社会和市场却“无人问”,导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他们的坚守,与辛弃疾词中的悲壮感一脉相承。

# 案例三:企业转型中的“老将”

在企业战略转型期,一些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可能因其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与新业务方向不匹配而被边缘化。尽管他们对公司文化、历史了如指掌,忠诚度极高(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决策层可能更愿意启用新人来领导变革。此时,这些“老将”心中难免会产生“尚能饭否”的自我怀疑与“凭谁问”的落寞感。

# 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它精准地捕捉了个体价值与时代机遇之间的错位感,抒发了当能力与抱负遭遇现实壁垒时的巨大无奈

它提醒当权者与社会:应建立更为公正、开放的机制,去发现和珍惜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价值,而不是让“使者”的谗言或固有的偏见,扼杀一个依然“能饭”的“廉颇”。对于个体而言,它则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定捍卫,即便前路迷茫,也要保持“被甲上马”的精神与姿态。

(0)
上一篇 19分钟前
下一篇 19分钟前

相关推荐

  • 王安石的梅花诗句,你最喜欢哪一首?

    王安石的梅花诗句中,我最喜欢的是《梅花》中的这一首: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梅花在严冬中傲然绽放的独特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以下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几个原因: 意境深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首句“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

    2024年12月23日
    2770
  • 杜甫有哪些诗不是律诗?诗圣古体诗创作全解析

    杜甫有哪些诗不是律诗?诗圣古体诗创作全解析 一、杜甫诗歌体裁概览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创作涵盖律诗、古体诗、乐府诗等多种体裁。其中,律诗(尤其是七律)成就最高,但杜甫的古体诗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二、杜甫的非律诗作品类型 1. 古体诗(古风) 古体诗不受平仄、对仗、句数限制,形式自由。杜甫的古体诗题材广泛,包括叙事…

    2025年5月8日
    1490
  • 唐婉的著名诗词,你读过几首?

    唐婉,这位南宋的才女,她的诗词可是情感深邃,让人回味无穷呢!📜 我可是她的忠实粉丝,读过她的不少佳作,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那首《钗头凤·世情薄》了。下面,就让我带你一起走进唐婉的诗词世界吧!👇 🌟 《钗头凤·世情薄》 原文: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

    2024年10月20日
    6940
  • 夏天夜晚的诗句怎样描绘宁静?

    夏天夜晚的诗句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宁静而美好的夏夜景象。以下是一些描绘夏天夜晚宁静景象的诗句,以及它们所营造的意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描绘了夏夜明月高悬,清风徐来,惊动了栖息在枝头的乌鹊,同时蝉鸣声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夏夜氛围。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

    2024年12月30日
    2390
  • 春节诗词大赏:哪些作品传递着千年不变的年味?

    春节诗词大赏:哪些作品传递着千年不变的年味? 一、春节诗词的文化意义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通过诗词得以代代相传。古代文人以诗词记录年俗、抒发情感,使春节的仪式感与精神内核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共鸣。从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到陆游的”桃符万户更新”,这些作品既是文学瑰宝,更是活态的文化…

    2025年4月16日
    1390